珍惜,遺忘的愛

總是離別時才留戀那份情誼,總是分開後才懷念那些歲月,總是失去了的,才讓人痛惜。曾無比渴望著高考,渴望著畢業,渴望著掙脫學校的束縛,但就是近在眼前的光景,卻又漫濕了我們的雙眼。像一條河中魚不去在意水的清濁,我們也常常忽略身邊的那人或那事,一段段時光逝去了,我們才始覺心痛,然而再無法重來。

春秋時孔子偕徒外游,忽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父母的愛往往卑微,他們總是無條件支持著孩子的每一個決定,不求一點回報;父母的愛往往平凡,他們總是在我們不經意間用愛讓孩子成長,不留一點聲響;父母的愛往往偉大,他們總是張開雙臂為孩子遮擋烈日風雨,不見一點哀嘆。轉眼間,我們用挺拔的身姿俯視著佝僂的父母,才發現,那縷縷銀髮是那樣令人心酸。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放縱自己去揮霍著父母的濃濃愛意,我們與父母爭吵,用言語、行動去刺傷他們看似堅強的心。直至他們年華老去,我們才醒悟,才悔恨當初的無知,才深深痛哭,無助地看著他們的身影漸行漸遠。就像龍應台在《目送》中說的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父母老去,就像魚兒離開了水,就連空氣都令人窒息。

當我們開心時,當我們失落時,當我們需要幫助時,總有那么一兩個人陪在我們身邊,分享著我們的快樂與悲傷,當我們表示感謝,他們又會輕笑:“朋友之間,不興這個。”更多的時候,朋友在我們身邊的日子往往比父母更長久,如同對父母的理所應當,友誼在我們眼中也披著平凡的外衣。什麼是朋友,其實很簡單,在你生病時,在你傷心時,在你痛哭時,你想到的第一個陪伴者就是朋友。而朋友之間的情感,便是友誼。友誼讓我們永不孤獨地在世間打拚,比親情更久遠,比愛情更令人懷念。友誼,有著羅曼?羅蘭式的豪華:誰要在世界上遇到過一次友愛的心,體會過肝膽相照的境界,就是嘗到了天上人間的歡樂;友誼,有著培根式的珍貴:缺乏真正的朋友及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友誼,有著高爾基式的平凡:最好的朋友是那種不喜歡多說,能與你默默相對而又息息相通的人。我們享受著友誼的快樂,卻又往往忽視身邊的友人。當生活讓友人各奔東西,當現實讓友誼支離破碎,我們是否會傷心,會後悔,會痛恨自己當初的不珍惜?

世間有太多的情感將我們包圍,像河水包圍著自由的魚,深切地觸摸著我們的快樂與傷悲。我們總是忽視著,卻又在失去後突然懂得珍惜,我們想要緊握著,卻又在不經意間放任那份情感流走。年逝,那份幾近遺忘的愛,更需要我們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