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

人的生命,就好比滄海中之一粟,萬物中之一葉。漫漫長路,總有險灘,總有荊棘,必有一日,你會在頂峰的高度上俯視來路,驀然回首,曾經的崎嶇艱險,如今已恍如隔世。

登上歷史的高度,我們可以追思懷古。陳子昂滿懷失意的心思登上燕昭王為求士而築的金台——幽州台,想起燕昭王招攬天下賢人,燕國得以興盛的情形,留下了讓後人反覆吟誦,常常感慨唏噓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有報國為民的遠大志向,他想登上生命的高台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可惜世事不遂人願,他的生命一直在低處徘徊。失意人生並沒有讓他低頭,也沒有讓他放棄對人生高遠理想的瞭望,所以他才會去登幽州台。登幽州台,他不是旅遊,也不是為了覽勝,而是為了借古抒懷,為了表明自己的一種人生態度——茫茫宇宙,天長地久,在他冰冷的淚水中讓人們感受他那顆渴望被重用的心的溫度。陳子昂登高望見了遠去的賢君,留下了失落和哀傷;可以說,他的生命因為登高有了讓人仰視的高度。

登上生活的高度,我們可以高瞻遠矚。生活不是窮奢極欲的歡樂,同樣也不是無邊的痛苦。只有鼠目寸光的人才會把世間的苦與樂看得太過極端,以致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一葉障目,讓人身陷囹圄,被痛苦的泥潭所左右,想要掙脫卻又無能為力;登高望遠,凌生活之頂,方能鳥瞰世間的苦與樂,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古時三國後主劉禪高枕無憂,居安而不思危,最後將盛漢基業毀於自己手中;而另一方面,有人把苦難看得太重,整日杞人憂天,卻沒有一點救國救民的豪氣,最後抑鬱而亡。,蘇東坡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正苦惱於快樂抑或極至享受快樂時,我們不妨登上生活的高峰,去看看自己曾經歷的痛苦與快樂,解脫出來,享受那份生活所帶來的幸福。

你的高度會影響你的目光,目光也會決定你的高度。牛頓說:“如果說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桃花源里的百姓,不知魏晉,過著自己簡單的農耕生活。他們的生活其實是悲苦的。不知道戰爭的痛苦,怎能珍惜現在的美好?不與外界競爭,怎能發展進步?桃花源中的人,目光注定是短淺的,他們在社會上的高度也必然會處於劣勢。我們需要有一個長遠的目光,去選擇一個更高的高度,擁有一個更高的高度,就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遠。那么,就登高吧,征服這個高度,你就會比別人先步看見旭日東升!

登上修養的高度,我們可以至誠至善。如今關於“倒地老人扶還是不扶”的激烈爭辯充斥於各大新聞頭條,“道德淪喪”、“信任危機”也被置於風口浪尖.中華民族向來崇尚尊老、敬老,人們在更多時候也會選擇相信老人.可是這一點卻正好被人所利用,誣陷好人這種事屢見不鮮.與此同時一場場哄搶鬧劇已將國人的道德底線逼到上了深淵。一條條“中國式過馬路”的晾曬讓人感到臉紅。回想,元代許衡,曾長途跋涉,喉乾口渴,面對無主之梨“眾取啖之”,而獨他危坐樹下,不為所動,一句“梨雖無主,我心有主。”令人深思。這讓那些在哄搶人群中忙得不可開交的人情何以堪?知恩圖報、路不拾遺、文明禮讓的美德被遺棄到了哪裡,攀登修養的高度,達到文明的頂峰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高度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追求,唯有登峰造極,方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