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課外,上下求索

探究是我國現行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它便於我們在課內或課外求索知識、探求真理,它既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能夠給同學們留下許多終身受用的寶貴財富。

探究性學習是讓同學們在老師的引領或指導下,自主地探索知識,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它可以有效避免“填鴨式”教育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方法,讓學生自由尋求知識,增加課堂互動,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創造性與積極性。正如領袖鄧小平所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鼓勵在學習中探究,正是落實“三個面向”的重要舉措。

在課內探究,主動出擊掌握知識與真理。正如千百年前的屈子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探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允許並鼓勵同學們“上下求索”。在課內進行探究,我們需要主動出擊,或探究課本中的人物事跡、數理知識,從而拓展自己的視野,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微軟在中國的執行總裁李開復就曾坦言,自己在耶魯大學便是在探究中學習,他所有的學習資料,課內知識的大半都是通過自己的查閱獲得,而在課堂上,他也被老師稱為“最大膽的提問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探究使我們將學與思相結合,在課內探究,更允許我們騎著思想的馬兒賓士在知識的草原上。

課外探究,豐富精神世界。培養健全的人格,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女老師帶領孩子們上課外音樂課,孩子們在大自然美景的陶冶中學習樂理知識,主動編寫、吟唱出了許多美妙的歌曲。正是在課外的這種探究,培養了孩子們對自然的熱愛與對音樂的喜愛,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而我國“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身處過艱苦的年代,然而他憑藉著自己的報國志向,在郊野中邊放牛邊讀書,進行對知識的探究,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培養起健全的人格,受人敬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人曾說:“今天的文盲是目不識丁的人,明天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在課內課外的學習中勇於探究,求索真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