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處更顯品格光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被許許多多條條框框——諸如法律、制度等所約束,它們時刻在提醒著我們,監督著我們。因此,我們會千方百計地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規範,努力做到不越雷池一步。只有在無人之處,失去監督、約束之時,人的品格才會顯示出其光彩。借用古人的話就是只有君子才能做到“慎獨”。

深山老林里的一條羊腸小道上常常留下一個人和一頭驢的足跡,他們來回奔波著,小道記錄了他們的旅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艱辛。他們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這條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行進。這裡除了山,還是山,人跡罕至,沒有人會來監督他,他盡可以放鬆自己,自由作息。這條道路的艱難、坎坷使得人們都不會去在意送信的日期。但是,他卻並沒有放鬆自己,因為他知道:收信的人正急切地盼望著信的到來。他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趕路,儘快將信送到目的地。於是,他走過了烈日,走過了月光,走過了風雨。他的行動將他最寶貴的品質——責任演繹得淋漓盡致。他的品格之花綻放在無人之處。

“慎獨”的確很難,一旦失去自我約束,那么內心的欲望將會如洪水般泛濫而不可收拾。

有人身居高位,由於監督體制不完善等原因,權力一旦失去制約,就會私慾膨脹,置自己的品質於不顧,拋社會的約束於九霄,利用職務之便、權力之術,大搞權錢交易,還自以為聰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肆無忌憚地在權力失去監督之時瘋狂斂財。於是,在無人之處、無人之時,他們貪財好色的嘴臉暴露無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君不見成克傑、胡長清、王寶森之流自以為得計,但最終卻鋃鐺入獄,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可見,於無人之處如若放任自流,道德失衡,其下場極其可悲。

古人對“慎獨”推崇備至,並且把它作為一種個人的道德修養,認為“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即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依然要“謹慎不苟”。君子坦蕩蕩,說的就是君子光明磊落,在無人之處也能一如在人前,品德高尚,舉止文明,以禮待人,以禮待物。他們的心中有著一桿道德之秤,平衡著自己,約束著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行為合乎道德規範,這就是君子所追求的境界——即使在無人之時也“謹慎不苟”,他們真正做到了“慎獨”!

無人之時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它照出了我們的品行。讓我們在無人約束、無人監督的時候,學習那些君子,“慎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