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作文

頤和園作文(1)

伴隨著馬達的轟鳴聲,駛入了一個多世紀前的慈禧水道,心裡沒有太多起伏,只有默默的崇敬。

時值正午,太陽彰顯出了她的毒辣,坐在靠窗戶的座位上,水波拍打船舷的聲音縈繞左右,夾雜著海腥味和陽光的空氣襲人,那時不時出現在水道上的水泥橋仿佛是新文明與古文明的對話,我暗暗發笑,任憑時不時被切斷了的陽光灑在臉上。

駛出慈禧水道,便來到了玉帶橋的前面,聽導遊說整個頤和園從上空俯視像一頭烏龜,而這座橋則像一條系在脖子上的玉絲帶,故美其名曰“玉帶橋”,宛如是在昆明湖上升起的一條長虹。順路前行,路旁百年的柳樹舞動著多姿的腰桿,多情地舞弄著自己的枝臂,在風的吹拂下,一會兒在水面打個漂兒,一會兒又與過路的遊人拉扯;樹下的長椅上也坐滿了人,有情侶、有家人、有朋友、有花甲老人。他們迎著湖面吹來的暖風,呼吸著綠蔭下的空氣,享受著透過樹葉的間隙射下來的零零星星的陽光;遠方山上的塔在朦朧的霧氣中給人一種似近非近似遠非遠的神秘感覺;湛藍的天空中偶有鳥兒掠過時,同隊的小朋友就會興奮的討論起這只不知名的小鳥,而這隻鳥兒就又像是受驚了似的,一頭扎進路旁茂密的樹冠中,嘰嘰喳喳的叫聲在你兩耳邊迴響不絕,真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

在這條柳蔭大道的盡頭便是當年慈禧囚禁光緒的“宜芸館”,我邁過高大的門檻,走過乾隆御筆,卻找不到一絲皇帝的威嚴,那僅存的只有荒涼,可悲可嘆一代帝王竟被囚禁於此,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在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後,宜芸館葬身火海,至今人們依然可以清晰地見到瓦礫上被火燒盡的灰燼,而就在一個敵寇入侵,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後宮專權,宦官擋路,能想像出當年的變法之路是多么的艱辛,那一代的愛國志士深知變法利害,本著“不想讓大好河山葬於吾輩之手”的初衷,在舊中國掀起了著名的救國存亡運動。在我看來,他們既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到最後又是封建禮教的劊子手,在腐儒之風盛行的那個年代,我們欣慰的看到康有為痛述變法之利害,梁啓超奮寫《中國少年論》,譚嗣同誓為為變法流血犧牲的第一人……一個小小的宜芸館能禁錮住光緒的腳步,但怎能禁錮住一個古老民族?一百多年了,葬於那場大火的樹木早已抽出了新的枝丫,吞進嗆人的硝煙的湖水也早已重泛波瀾,我們也目睹了中國人的自強與不惜,歷史的長河緩緩前流,只有的痕跡,而這,就是對他們最好的銘記。

與宜芸館的淒涼與悲慘相比,當年的慈禧老佛爺居住的樂壽堂卻多了一份祥和與豁亮,正對著樂壽館的是一塊偌大的青石,據說這就睡所謂的“敗家石”,明朝的的官員想把這樣一個石頭搬到家裡但最終卻落得個敗家的下場,當年乾隆皇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搬進了頤和園,最終清政府不也是滅亡了嗎?哼哼,一塊石頭就能把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國家給弄垮,這背後又是怎樣的諷刺,又有著怎樣的警示意義啊!

站在“排雲門”外,頭頂著“星拱瑤極”的牌樓,昆明湖的美景盡收眼底。星雲爭瀾,風雨協和,當年的慈禧老佛爺是否坐在這兒靜聽荷花開放的聲音?英法聯軍是否在這兒張揚著所謂的勝利者的嘴臉?歷史哲人是否在這兒洞察了頤和園疾痛呻吟?

昨日的皇家園林,今日的旅遊勝地。頤和園承載了太多的榮辱興衰。跟著導遊的腳步,我們走過了被歷史烙下印記的街道和橋樑站在21世紀的初期品味著20世紀的辛酸與艱難,頤和園對我來說早已不是一個旅遊聖地。數里長的長廊幾經焚毀和重建,古典雅香的皇家園林幾經踐踏和欺凌,橫臥的十七孔橋怒目圓睜任憑激盪的湖水拍打他堅實的根基,目睹了火光與凌辱的昆明湖湖水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沉澱早已經澄澈如鏡。昔日的硝煙早已被歷史沖淡,昔日朱紅的磚瓦被烈火退去了顏色,昔日的昆明湖怎沒一些憤怒?我分明看到昆明湖的厭恨和淚水早已發泄到禁錮她的漢白玉石欄上,那時不時跳出來的游魚和探出頭來的荷花默默地向遊人訴說著“勿忘吾恥”。

XX/8/16

高二:崔世剛

頤和園作文(2)

穿過一道拱門,一片荷花池便躍入眼帘。亭亭玉立的荷花和底下脈脈的流水,讓人感覺到一片綠意盎然和蓬勃的生機。

這便是我頤和園之游的開始。眼前一條望不見盡頭的長廊向前方延伸。左邊不遠處,便是波光粼粼的湖水,右邊則是一片青綠的山,山中掩映著一座座亭台樓閣,氣派不凡。

踏上皇家園林頤和園最具代表景物的長廊,我便驚嘆建築師的妙手和畫師的如椽巨筆。別致、幽雅、古色古香,是這條匠心獨運長廊的特徵。每個天花板上都繪上了各種圖畫,而且一條長廊下去無數個壁畫絕不重複,各有各的內容。穿越這條長廊,就會不自覺地陶醉於古代畫師那精妙的話筆間,進入到那畫所描繪的意境中。就這樣昂著頭一直走,不知走了多久,卻依然覺得別有洞天、意猶未盡。由於時間的關係,我依依不捨地離開長廊到一邊的山上去體會古代帝王休閒的感覺。

沿著一條鵝卵石砌成的石板路向上,兩邊綠樹蔭蔭,將烈日的威力擋住,不由令人覺得暑氣頓消。來到半山腰的一個大殿,進去後發現這兒的建築其實跟故宮沒什麼區別都呈現出皇家的氣派。不過,座落在山色之中,卻也別有一番景致。站在大殿前眺望山下,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百舸爭流”“千帆竟發”。我不由的加快了腳步,來到了湖邊。

來頤和園,最重要的最美妙的當然要數游湖了。此刻,泛舟湖上,吟詠著蘇東坡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句,觀賞著湖中的美景以及頤和園的其它景觀,真是妙趣橫生、愜意無窮。眼前仿佛閃現出當年皇帝與愛妃及眾臣泛舟湖上其樂融融的情景,此時,正好遠處一艘大型石船“清宴舫”映入眼帘,喔,這不正是古代帝王建造的豪華遊船嗎?今天,作為古蹟,它讓我們飽覽了眼福。蕩漾湖中,享受涼風陣陣吹拂,真讓人流連忘返啊!這時,回望岸上那條長廊全景,猶如一條巨龍般穿行於樹木景物之間,貫穿了整個頤和園。而那山間宮殿在重重綠色的簇擁之下,更顯雄偉、幽雅。果然此刻身在其間與身在其外觀賞的景致大不相同。劃了一個小時的舟,飽覽了頤和園美麗的景致,覺得它和故宮一樣都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傑出的智慧。而故宮顯得肅穆、莊嚴,頤和園則有一種靈性,一種飄逸,一種超凡脫俗、令人心醉神迷的美麗。

隨著遊船的靠岸,頤和園之游也畫上了句號。但我想,頤和園的美麗景致,在我的腦海里是永遠也抹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