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需要那么多英雄作文

(一)

木里火災,我真的談這個悲傷的話題已經談了n遍了。

作為經歷過火災和山火的我來說,每一次大型火災我都會持續關注。正因為見過,所以在乎。

(二)

當一周沒有碰手機的我打開手機,第一個彈出的訊息是“木里火災,三十名撲火人員犧牲”。三十條鮮活的生命,葬身火場,這足夠讓我驚心的。

再彈出的新聞不過是“街道民眾為英雄們致敬”“英雄已‘回家’”之類似曾相識的善後感動或煽情細節。在我看來,再動人的善後都只是一些包裝精美的新聞罷了,而作為活人,回家,他們是再也沒機會了——家裡泡著的衣服沒來得及洗,愛人的信息沒來得及回復,母親的牽掛沒來得及看,婚宴沒來得及擺,蜜月沒來得及度,喜歡的那個女孩子沒來得及表白,想給家裡買的房沒來得及買……很多事都還沒來得及啊。

無論在災難現場他們有多英勇,他們都是別人的兒子、丈夫、親人、朋友。二十來歲,正值青春,他們有大把的事沒來得及去做,就這樣走了,於災民來說是救星,於社會來說是英雄,於家庭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和痛苦——驕傲自豪怎么比得上骨肉分離的無限傷悲?他們都還是大孩子啊!

如果可以,我想說,在這個平和的社會、和平的年代,我們不需要那么多英雄;如果英雄需要白髮人送黑髮人來造就的話,我們寧願不要英雄。

網際網路很發達,他們的事跡和故事在網上傳播得很快,太多人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為他們的犧牲而難過。如果可以,我想說,他們的英雄事跡可以傳播,但要節制,絕不可渲染。事實上,並不是他們被冠以英雄的頭銜,就會讓他們的家庭和親人萌生多么欣慰的自豪感,恰恰相反,媒體的每一次曝光似乎都在揭開這個家庭難以癒合的傷疤。

不想見,為了家庭,老兩口艱難抉擇,可能讓大齡產婦再要個孩子,重新把一個小寶寶養大,然後向寶寶訴說他的哥哥有多么英雄的事跡。

是的,如果可以,我寧願不要這種故事,不管這個故事多么動人。

(三)

國小四年級的一個夜裡,凌晨四點二十三分左右。

樓下不住地有人狂喊:“快醒醒,快點跑,起火了!”

我和家人用學過的逃生知識沾濕了毛巾就往外跑。手碰到大門的金屬把手,很燙,無暇顧及,果斷地向下按,拉開門。焦黑色濃煙滾滾撲面,我們貓著腰,快步經過著火的屋子。我向里望了一眼,火光在焦黑的家具里跳動著,像妖怪一樣扭動著,發出滋啦滋啦的聲音。

住戶們都跑了出來,可能是電話打得不及時,消防車久久未到。火勢越來越大,是空調內置板著火,沒人知道有沒有爆炸的可能。沒辦法,情況緊急,小區的九個保全提著粉末滅火器,拿著從民眾那裡借來的濕毛巾,捂著嘴準備往裡沖。圍觀的民眾拉著他們,他們揮揮手說沒事,然後頭也不回地往裡跑去。

我站在人群里,看著他們的背影,逆行著,這形象至今不滅,甚至隨著歲月流逝,愈加清晰。我們在下面焦急地看著著火的那間屋子,紅光一點點變小,直到熄滅。此時,幾個男子漢又捂著嘴沖了進去,架出來了七個走路搖搖晃晃的保全。九個保全進去,七個昏迷著出來,兩個頭暈乎乎的。

他們滿臉是黑,英雄般走出來的時候,消防車也拉著鈴往這個方向駛來。幾個消防隊員了解完情況又沖了上去,檢查火情,確認熄滅之後放我們上去。樓梯間雪白的牆壁被熏如炭,以至於後來的兩年我每次上樓心裡都充滿了恐懼,那一眼火勢就又在我心裡燒了起來。

七名保全住院了,沒有大礙,一棟樓的戶主們幾乎都去探望過這幾個英勇的男人,很感謝,但也很擔心他們當時的安全。

一年後的清明節,我隨家長回鄉,在祭拜祖宗的時候,突然見到一次山火。在另一個山頭,大概是蠟燭還是鞭炮引燃了樹枝,火一直燒,滋啦滋啦地響著,火光映天,只不過磕了三個頭的功夫,火勢蔓延開很大一片,看著飛升的滾滾黑煙,我的心裡充滿只有害怕。

我很慶幸,我很幸運地活著,每一次。

(四)

隨著消防體制的改革,消防員從武警部隊分離出來,逐漸走向職業化。參加消防員的孩子年紀輕輕,有的甚至才十七八歲。為了夢想、家人和生活,所有人都在奮鬥,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

人生路上,沒有誰該替你負重前行。當你在歲月靜好的世界裡聽他們奮鬥的故事時,你是幸運而幸福的,他們則需要扛起越來越多的生活,甚至需要身處險境。當別人事實上替我們負重前行時,我們能儘量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嗎?說了不要亂丟菸頭,那就把它踩滅掉;看到颱風預警,就別想著往外跑,別給別人添麻煩。替別人著想,做好每件小事,那就是你做了最大的善事。

“英雄在創造豐功偉績的同時,也創作了一部部悲劇。”作家曹含清在《英雄》里說的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我。救火隊員犧牲了,但願我們的祭奠不是講煽情的故事,而是做力所能及的善事,做安全隱患的有心人,發聲者。

“為自由開路者,不可使其困頓於荊棘;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我不止一次地欣賞到這句話,卻已不知道出處。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慎言以生命為賭注的英雄,或者說,我們無需英雄主義。無需英雄了,人人做自己的英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