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文學

出生在江南,生活在江南,自幼受到江南文化的薰陶,喜歡上了江南文化。漸漸地,也便喜歡上了文學。

幼時的我,喜歡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喜歡家鄉的一草一木,喜歡家鄉的詩文歌賦。幼時,未懂事的我成天嚷嚷著到這裡到那裡玩耍,帶著唐詩三百首,領略家鄉的美好,這也誠然是一段美好的回憶罷。記得曾經漂流在小河上,遙望寒山燈塔,聆聽悠悠鐘聲。此時,遙想起張籍之千古詩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雖然,當時沒有月落,也沒有烏啼,更沒有霜滿天的淒涼。但總覺得江南之景,單用二十多字的凝練,便能刻畫得如此深邃,流傳千古,又多么的令人振奮。或許,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之所在吧!又曾經乘著小舟在周莊飄漾,靈動的水,夾雜在小鎮人家當中。坐在船上,腳丫子伸進水中嬉戲,濺起水花,滿載著童年時的歡笑。此時,又不禁回憶起杜荀鶴之詩:“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相思在漁歌”。古人描寫江南的詩句已經很多了,到現在還是最喜歡這一首。寥寥幾句,就勾勒出那詩意的江南,讓人領略文學的魅力。現在,再次想到這一詩篇時,眼前又浮現出了家鄉,浮現出那簡簡單單勾勒出的潑墨山水畫。那流傳千古的詩篇給予我的是對家鄉、對文學無限的眷戀之情。或許,又有哪一天,自己撐著一把紙油傘,漫步在布滿青苔的周莊石板小橋上,再誦讀著江南詩篇,自己也便多了一份閒情逸緻。此時,它真正幫我領悟到了“走過這一座橋,便又到了另一片天堂了”的意蘊。

長大了一點罷,更加喜歡家鄉、喜歡江南的文人,那些才華橫溢,風霜傲骨的文人們也實誠成為了激勵自己不斷向前進的楷模。讀到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詩時,想到了自己母親二十年來對我的悉心培養、照顧,我懂得了什麼是母愛。現在,又不禁想起汶川地震中為了保護子女而逝去的那些母親,心如刀絞般疼痛,這就是母愛的偉大之處吧。當范仲淹在岳陽樓恣意揮灑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名句時,留給我們後人們的是做人的哲理。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有“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之句,留給我的又是無限的感嘆,恨時光之匆匆。歸有光留下了兩行清淚,令人感嘆他與妻子的深情厚誼!最值得我敬佩的當屬張溥的《五人墓碑記》了,“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真的,佩服家鄉古代市民反抗閹黨的奮勇鬥爭,也感謝記錄下這些英勇事跡的文人們,使我們熟知“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千年文學,給了我們不少的正義詩篇。每當讀到這些詩篇時,總能給自己心靈以啟迪。深夜,昏暗的燈光照在這已經泛了黃的紙張,我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這些詩章。此時此刻,心中又重新燃起了熊熊烈火,焚燒遍布大地的野草,直至燒盡草根!文學,處處包含著做人的哲理。江南文人,在這片清麗之地上,寫下了多少讓我們不屈前進的讚歌!

歲月流逝,自己漸漸喜歡欣賞中國文學了。讀到《紅樓夢》時,看到的是金陵的帝王象氣下社會的昏暗,漸漸破敗的家族,和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曲曲折折,撲朔迷離的故事。讀到《邊城》時,欣賞到的是在那美麗的湘西風光下,風塵僕僕的湘西老百姓、翠翠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故事、兄弟倆的深情厚誼,沒有任何爭端,沒有任何衝突,似乎,那便是另一個桃花源了……

文學,令我對家鄉更加的熱愛,又帶給我眾多做人的哲理。同時,也給人帶來了美的享受。這就是文學讓多少人陶醉於其中的原因吧!

現在,又來到了江南另一片清麗之地——湖州。離學校不遠處,有一座山,名叫毗山,遙望那山,又有另一番感覺。或許,那也是一座文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