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得與失議論文範文

【篇一】

漫無目的地坐在電腦前,搖晃著手裡的滑鼠,隨意地點擊著界面上的按鈕。說實話,自己不知道這樣浪費了多少光陰,也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如此閒暇。也許是從鋼琴考完十級開始吧,從那時起,我的光陰被自己瀟灑的揮霍,我的時間在空虛與失落中被奢侈的我肆意的拋棄。

不經意間看到一個網名叫“呆~”的人發的照片——一個女生,身姿修長的漂亮女孩,身著一身雪白的芭蕾舞裙,腳尖直立踮起。高挑的身材,華麗的舞衣,燈光下的她看起來就像一隻要飛向藍天的天鵝,在向所有人展現她的高傲與柔美。細細打量,發現她竟是我國小的同學。

記得國小時,我和她是要好的朋友。在一年級時,我們的家人不約而同的把我們送到李發友老師那兒去學舞。最開始時,我們熱情高漲,總是練舞練到深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了六年級,我厭倦了這樣的日子,退出了陪伴我五六年的舞台,而她卻一直堅定著自己成為一名舞蹈家的夢想。看著這張照片,我明白了她這九年來的失去與付出,但我也看到了她寫在臉上得到與收穫的喜悅。其實失與得,只在一念間。如果當時我能像最初那樣不放棄,不妥協,那么我失去的會變成我得到的,那張照片上的人——會是我。

突然想到鋼琴,算算日子,也有半年沒有碰它了吧!考完十級後,我已決定安心學習,不再被其他的事物所牽絆,但心裡還是湧出一股衝動。我關掉電腦,走到鋼琴前,用手拭去那層薄薄的灰塵,輕輕掀開琴蓋,然後隨意按下一個音符,霎時——

我知道我不會再放棄,不會重蹈覆轍。心裡失去的仿佛再次浮現,全世界都似乎在黑暗裡發光,我不會再繼續有失落與愁緒,不會再讓得到的失去,失去後感傷——

希望時候還不算晚,還能夠在失去前爭取、補償。

【篇二】

桃樹失去了桃花,換來了滿樹碩果;幼鳥失去了暖巢,換來了廣闊天空。萬物之間皆有得失,放眼縱觀千古,僅是滄桑。

汨羅江畔,水天一線,極目的蒼茫無際。一位文人漫步在江邊。他就是屈原吧。看他那飽經滄桑的臉頰上,鐫刻著多少無奈與憤恨。是啊,如今國難當前,自己的滿腔抱負卻無處施,而國君身邊儘是一群奸佞小人。眼看復國無望,心中怎能平靜。綿綿無盡的憂愁在無時無刻的侵擾著他。終於,他再也不能忍受親眼目睹國家滅亡的慘劇,抱起巨石,縱身躍入江中。在這一刻,他心中再也沒有所謂的國家,他有的,只是盡身的釋然。捨去生命,換來身體的自由,心靈的解脫,可謂快哉!汨羅江水親眼看著這位偉人逝去,心中除了惋惜,竟有了一絲為屈原的解脫而產生的欣喜。它用那永無止息的江水將這一時刻記錄了下來。讓現代的人們為這位偉大的文人歌而頌之!

既然想要的一個自由的靈魂,就不應懼怕死亡的痛楚。屈子,我敬你!

青山綠水,小橋人家。你獨自一人散步在山鄉之間,靜賞著田園的美好風光。你,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之人。你早年身在官場,早已看透了官僚之間的爾虞我詐,讀懂了官場生活的黑暗。“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你寫下這兩句詩後不久,便辭官隱居,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生活。縱使官場生活有榮華富貴,有衣食不憂,你仍然拂袖棄之而去,只為追求那田園的清新及心靈的淨脫。自你四十一歲歸隱田園之後,就確確實實享受了一段“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倘若當初你不捨那些榮華富貴,又怎會有如今的心境?“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你也算是了卻了一身心愿。“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即使老死在茅廬之中,你也心甘情願。

有失有得。既然想要清閒的生活,就不應不捨所謂的榮華。淵明,我佩你!

既然想要獲得,就不應懼怕失去。千古名人的經歷無不告訴了我們,在得失面前,一定要敞開心扉,坦然面對!

【篇三】

人生的旅程一直在前進,在成功與失敗中掠過,在得到與失去中穿梭,在歡樂與悲傷中徘徊。當沉重的步伐再也支持不了疲倦的身軀時,人倒在了旅途中的路邊。

或許如朱自清先生所說,“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又“赤裸裸”地離去。人生在世,每個人都不可能毫無所獲,儘管兩袖清風,但人生也不會空白。直到最後連生命也失去了,才看到原來得到和失去之間有一個等號。

人從誕生的那一剎那,失去的命運也無法逃避了。每一次得到的,都注定要失去。但如果想到連寶貴的,的生命都有失去之時,那其他的又何必耿耿於懷。像那些因為戀愛、學業、求職失敗的人,選擇自暴自棄,有的甚至選擇輕生。但卻忘記了在從未得到這一切的時候,自己也不是同樣地生活著嗎?只要生命還在,一切都可能再得到。

生活在安史之亂時期的杜甫,從叛亂爆發,他就陸續失去了地位、金錢、名利等,每一樣都是以他的努力所得到的。受到沉重打擊的杜甫卻沒有放棄生命。他有才華,他還有真誠的友誼。最終他得到了“詩聖”的美稱,這正是因為他有過人的才華和那不斷失去的悲劇人生,還有那永遠也不會失去的,一種堅強的信念。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所,失去也是得到的開端,有句俗語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正是這個道理嗎?蘇軾是個豁達的人,完全的樂觀主義。在屢次被貶官的情況下,居然有心情遊覽山水,閒時寫詩作畫,而且還創作出如“東坡肉”“東坡豆腐”等至今仍然被人稱道的美食。誰能說他不是失去了很多?誰又能說他不是得到了很多呢?對蘇軾來說,無悔此生才是最重要的,是他那樂觀的精神,使他在失去很多的同時,得到了更多。

得到與失去是互相轉化的,而且是並存的。或許它們之間的區別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待的心態。被欲望驅使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失去,殊不知得到的珍貴的健康卻在精神的折磨下漸漸失去,忽視了自己得到的其實也很多了。而在樂觀的人看來,儘管百病纏身,但卻還有友誼、親情,還能學習,就像張海迪一樣,同樣可以演繹精彩的人生。

失去是苦難嗎?沒有人可以下這個結論。失去的價值有時可能比得到的更高。起碼失去不是失敗,或許恰恰卻是成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