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頭髮的作文

熟稔於胸的關於頭髮的故事,大都來自耳食。眾所周知,從古至今都流傳了一種剪髮贈情郎的樸素的情懷。男子上戰場前或外出闖蕩前,女子都會眼淚汪汪,泣涕並流,小心翼翼地奉上自己前夜剪下頭髮,男子則如獲至寶。正是貽我以“桃李”,吾亦回之以“瓊瑤”。作為信息大爆炸時代下的我,請原諒我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的心理品性。即使物資多么匱乏,送頭髮又代表什麼呢?不難捉摸出一個可能:頭髮對於古代女性的重要性。在古代,頭髮對於女性而言,大概是頭頂上的“貞潔”。尼姑們遁入空門一個最徹底的行為,就是剃除三千煩惱絲,因著這,出家當尼姑也可一時成為轟炸性的大事件。但一旦當事人有所決定,也同樣因著這,便是真正地無可挽回了。幾年以前還珠格格大紅大紫的時候,不知大家有沒有對這樣一場戲特別清晰,皇后在陰謀被戳破後,哭喊著出家。紫薇一把奪下剪刀,聲情並茂地勸服了皇后。當時的台詞記不太清了,倒是他們看到皇后剪髮的舉動後,驚恐的表情,竟像刻在鏡中的情景,愈照愈不能忘記。頭髮的意義,由此也可以略察一而二。

然而不僅是女子,中國古千年,男子長頭髮的文化也絕抹煞不了。封建社會,他們男子是長發,當西方進入工業革命,他們還是長發,當西方進入資本主義,中國人中開始有人羨艷西方的高技術,高效率,於是先從外表學起。那時候的國人,就這么“聰明”,不管學什麼,總是先顧面子上掛著的門牌“閒人免進”。可是又有不斷地成批的學生被送出國深造。在西方學到了文化,學到了技術,學到了先進的經濟原理,還學到了他們的髮型。可惜了大把的金銀,待到他們回國時,還是會心虛地裝上假辨子,來顯示自己“並沒有忘本”。真是“無忘挖井人“的赤子之情啊!由此可以看出上辨子的觀念在人們心中的根深蒂固。當時還未覆亡的清政府,對頭髮的要求也很嚴苛。畢竟這是一根長辮子,也是封建統治者能夠抓住的一根辮子,用來禁人錮人們思想的竅門。

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中西文化一次又一次地碰撞中,走出了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人之不敢,激百姓之不仁,懷天下之胸懷。他們走過田野,田野便燃燒起來,走過麥芒,便不慌不忙拿出針尖,他們走過黑夜,又走向黎明,走過冬天,又走向春天。

就是在他們中,誕生了新思想,新啟蒙,隨之而來的反抗封建流毒的風潮,人們紛紛剪下頭髮,拿起新武器,頑固不化的人走在街上,曾經聲名赫赫的頭髮,如今成了人們鄙夷指使的焦點。不得不說這是人們的一種由政治到文化的高度覺悟。

此後近幾十年里,頭髮的風波都漸漸沉息了。直到現代的來臨,燈管換成了五顏六色,頭髮也就變成了燈管。世界成為花花的了,學生成了漂的了。少數學生為了追求標新立異,染頭髮,燙頭髮,不顧頭髮的呻吟,不顧周遭的側目。因此大部分學校都定下了較為嚴苛的校規來約束不安分的心動。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正所謂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們每每總要走一些竅門來保護自己的門面。種種小花招層出不窮,大家湊在一起相約一起抵抗或抱怨。一年又一年,直到畢業,也許還會記得那些頭髮的風波,在某種特別的情感驅使下,懷念那些嚴苛的執尺的老師,大家匆忙往廁所里藏的情景,甚至可以成為搬不上檯面的“頭頂文化”但卻確實是讀書生涯中用來解壓的藉口,也可以是成為學生們青春年少的或多或少能夠挑戰老師的回憶。

頭髮的故事,野史中應該有記載更多。明地,暗地,都是頭髮地,真的,假的,都是民眾的。它屬於歷史,但史書的白紙並沒有為它留下多少空間,它屬於文化,卻又沒有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發源於祖先,傳承於後代,卻又那么的輕。

歷史的舞台上每天重章疊唱,但是卻沒有它的戲碼。原因有許多,我猜至少有一條是因為它歷史的濃度。盤古什麼時候開天,什麼時候就有了頭髮,這樣長的演繹,誰敢?人們看得最多的,往往是宋之問這樣的人或事,而看不到宋之問身後的駱賓王。但並不代表駱賓王就不存在,你說是嗎?而頭髮文化的發展,應當像隱逸的駱賓王一樣。在民間,在草根階層里藉助人們的力量,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