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遼寧高考滿分作文範文3篇

2024年遼寧高考滿分作文範文一:捕捉美景的風采

小李,篤學敏思,矢志創新;老王,從職高生到焊接師;小劉,跋山涉水捕捉美景。如果從這三個人中選出當代風采人物,我會選擇小劉。

在這個利益至上,人人都追名逐利的時代,小劉依然能執著於自己喜愛的事業,跋山涉水,為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總是步履匆匆,所有事情都像上了發條一樣,快節奏的向前發展,但是,人們卻忽略了許多重要的東西。有多少人,錯過了孩子第一聲的咿咿呀呀;有多少人,因沒有給父母足夠的陪伴而後悔終生。人們總是認為,當物質充盈了,一切就好說了,但他們沒有想到,這是一個永遠望不到盡頭的無底洞,就算有一天,真正到達了物質的巔峰,也只會因失去的更多而感到無盡的空虛和孤獨。

還好,我們這個時代里,還有像小劉一樣的人,能夠與世事喧鬧中,停下自己的腳步,細細品味生活,為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這也許就是捕捉美景的風采吧。其實,不管是哪個時代,都有超然於世事的人。不必說楊絳在當時動亂的年代,依然能有“隱於世事喧囂外,陶陶然專心治學”的清靜;也不必說沈從文依然有著“每日看落日同水鳥”的閒情逸緻;單說蒲松齡,名落孫山後便不再熱衷於功名利祿,而是選擇以一碗清茶,待四方過客,聽取一段傳奇,書寫一本《聊齋志異》。這些人,雖都處世事喧囂中,但依然能停下自己的步伐,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生活。

也許有人會以這個世道的整體浮躁為藉口,但正如繆爾曾說:“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就是走向內心”,我們能否把握住生活,主要在於我們自己。可以看到,身處矽谷的賈伯斯,依然有著“我願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的高尚追求。所以,不管我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只要我們心嚮往之,到處都是美好的伊甸園。

所以,像小劉一樣吧,記住小劉告訴我們的:人生並不只是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

讓我們記住這捕捉美景的風采,適時停下匆匆的腳步,為了我們的人生理想,活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吧!

點評:作者選取小劉攝影師這個角度,道出人生更重要的是生活的中心論點,行文中列舉楊絳先生,陶淵明,蒲松齡的事例做論據,有力度。近幾年也許是受網路文學的影響,文章去掉了矯飾,都是開門見山,少有贅述。

2024年遼寧高考滿分作文範文二:風采,其實恰如其分

大李執著於科學研究,篤學敏思、矢志創新,沉醉科學的魅力之中;老王化鋼鐵焊接演繹為工業藝術,大國工匠實至名歸。然而,論及風采,倒是小劉的生命軌跡更使人動心。

蟲鳴鳥叫、花草人間,大自然留下的每一瞬美麗都是神的恩旨,小劉行走在青山綠水間,用相機記錄下這動人點滴,他將每一幀的美麗定格為文字和影像,留下了遊子美麗鄉愁,也凝滯了各地風情百態。

網路上有一檔叫《侶行》的紀錄片節目很受歡迎,講述的是一對冒險情侶遊歷世界的經歷,完全的真人真景,所到之處既有寧靜質樸的異域村落,也有驚心動魄的索馬里海灣或是槍聲不絕於耳的中東小鎮。他們去的是常人想去而去不了或是不敢去的地方,看他們的節目,就好像置身在世界各地,滿足之餘,也會心懷感佩——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們一樣能滿足於草木山川,走出去看看這世界的氣象萬千。

如果你不出去看看,你會以為這就是世界。之所以有了景觀介紹節目,背包客還是要窮游世界,是因為要親眼所見紅霞盛開在天邊才能領略第一手的絢爛;之所以有了圖冊畫報,還是有人親往沙漠探險,是因為紙上只能展現奇景,而沙粒的灼熱和駝鈴聲聲並不能通過畫冊傳達至讀者的感官。中國旅行第一人小鵬所著《背包十年》里有這樣一句話,道盡旅行者的幸福和滿足——“七月的義大利夜風清涼,鑽進睡袋,也不覺得冷。仰望星空,那璀璨的天河,是最溫暖的棉被。”走出去、在路上,釋放萬重枷鎖下的靈魂,縱情青山綠水間,清澗自然會蕩滌心靈的凡俗雜質,生命的風采盡現。

一心唯讀聖賢書並非不好,這是積澱的過程,而生命的蛻變和升華是要在邁出走向外界的那一步時方才開始。帶著充實的心靈和大腦,拿起裝滿憧憬和希望的背囊,對庸常生活來一次越獄,尋一處好地方,走走看看,用文字、膠片或者心靈記錄下在路上的點滴,這份恬靜美好足以玩味一生。

風采,對於形容學界泰斗、藝術巨匠或是科技奇才都是恰如其分,然而最為超脫的一種風采,便是懷抱初心、無可憑仗,只有一副好身體,無處可去,便到處“流浪”,當時代依舊負重前行,而你我已凌波微步……

2024年遼寧高考滿分作文範文三:蹊徑之上

社會進步的風采究竟在於何處?是一腔赤誠兢兢業業,是獨抒性靈體悟人生,或者還是在於用新的思想與理念去引領創新?——我想,對於社會發展、促進時代進步而言,最美風采定當歸屬後者。

“詩歌的靈魂在於創新,即創造出使人意想不到的,驚嘆不已和賞心悅目的東西。”英國詩人塞·詹森如是說——詩中若此,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古語有云“獨闢蹊徑”,意指創新者們沒有在前人已然踩踏得發白的道路上循規蹈矩,而是一步一個腳印一路一身泥濘地探索出了自己的方向,從而獲得了最後的輝煌——蹊徑之上,風景依然,煙雨散盡,更比南山!

行走蹊徑之上,不從舊不循古,當成個人功業。明初建文,不諳國是,腐儒當道,令得父子相疑,兄弟相害,朝綱紊亂,人人自危。燕王朱棣毅然起兵靖難,以清君側,可怎奈兵力懸殊亦是不在正統之位,堪堪欲敗。千鈞之際,燕王另闢蹊徑,棄一切所獲之城,兵回北平,建文之軍見之大喜,即刻分兵占之。本由兵力欠多而退,而官軍不明就裡,驕狂放縱,此分兵占城之舉即中燕王下懷——無兵力之憂,燕王不日攻陷金陵即位成祖,於是永樂盛世成就明初繁榮。兵法,詭道也,也正是此等另闢蹊徑創新之舉往往成就不世名將,締造輝煌功業。

行走蹊徑之上,新模式新路線,可造企業成就。隨著步入信息化時代,快遞外賣等行業占有了越來越大的市場,訂餐軟體“餓了么”橫空出世,開啟了網路訂餐配送流程一體化的時代,企業經營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創新的思維,一直都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也只有創新才能保證一個企業的生命力與成長力。

言及此,我還想強調,創新的思想經久不衰,不只是因為它可以促進一個人與一個企業的蓬勃發展,更重要的是,創新之舉,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發展的福音。

所以,行走蹊徑之上,長眼光全方位,能夠助力國家崛起。屈辱的近代史往往是國人不願回憶的,也因此為了再次淪為“落後就挨打”的對象,中國人不斷奮進著,創新型人才也在不斷地出現,帶領著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超級計算機、探月工程、航母作業紛紛取得了可觀的成就。試想,若是沒有這些為了創新而做出的努力,我們真的還能獲得像現在這樣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嗎?

創新之說,歷久彌新,對於現代的我們而言,依然是發展進步的主鏇律。大路上,我們是不斷高歌猛進的;蹊徑上,我們是否也應該篳路藍縷?無疑,這是肯定的答案,不消說的理由!

那么,就讓我們把這社會最美的風采銘記心中,一起去領悟那蹊徑中別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