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蘋果的啟示

一位白宮的著名人士,回憶小時候分蘋果的事:母親把一個大蘋果分成三塊,誰把草坪剪得最好,誰就可以獲得最大的那一塊;而一個在押的女詐欺犯同樣也提到兒時分蘋果的事:她和弟弟都想要大的那一隻,弟弟說出了他的真實想法,遭到了母親的批評,而她掩藏自己的想法故作謙讓,卻得到了母親的獎賞,於是,她居然發現“說謊可以得到實惠”。

一位是赫赫白宮的著名人士,一個是冷冷囹圄的在押囚徒,其地位何啻天壤,然而他們都提到兒時分蘋果的往事,說明當時母親的教育曾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記。同樣是分蘋果,都想要大蘋果,為什麼結果會如此大相逕庭?

我們不能把責任歸咎於女囚的母親,母親教育她的孩子“遇事先替別人著想,要有忍讓精神”,是一種美德,值得提倡。但她卻忽略了一點,教育的結果不能單純地從一個人的言語上來判斷,更應看重其實際行動。如果那位母親能夠考察一下女兒的行為,然後再對她獎賞鼓勵,也許就會改變她日後的人生道路。很可惜,母親忽略了這一點,並且一次又一次地被美好的謊言欺矇了雙眼。然而,謊言終有被揭穿的一天,只是這揭穿的代價太大,足以令善良的母親和無知的女兒痛悔一生。

教育的責任是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生命,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也不乏女囚母親所犯過的錯誤。我們往往過多地看重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我們常常會受騙於譁眾取寵的令色巧言,我們也會被一些故作姿態的真誠坦率深深打動,於是,我們忽略了通過外在的言行去透視真實的內心世界,我們為虛幻的教育成果滿足欣喜;其實,對教育者而言,這是一種失職,對受教育者來說,這更是一種誤導。誠然,教育一個人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但惟有將高尚的思想情操真正化為行為的動力才是教育成功的歸宿。在分蘋果的時候由於母親一個小小的失誤而使女兒走上詐欺的歧路,這雖然只是一個特例,但這可以讓教育者反省:由於我們的失察失誤,有多少孩子帶著不健康的甚至扭曲的心靈踏上他們的人生旅途,如果將來他們因此跌跤或者誤入歧途,我們又該承擔多少責任?我們是否能夠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呢?

作為孩子,如果能夠自覺地效法“孔融讓梨”固然可貴,但想得到一個又大又甜的蘋果也無可非議,關鍵是靠什麼去獲得。那位白宮著名人士的母親在此為人們作出了榜樣。她讓孩子知道“要得到最好的,必須爭到第一”,實際上就是告訴孩子們惟有付出,才有獲取;付出越多,收穫越大的道理。更給人以啟發的是,這位成功的母親並不單是通過語言來向孩子們說教,而是讓他們去修剪草坪,在勞動中體會付出的辛勞和回報的喜悅。孩子們用行動實踐著母親的教誨,也在行動中真正懂得了為人處世的道理。

中國古代把教育稱為“教化”,這是很有見地的。《漢書》中說“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足見其地位之重要。教化不僅是讓人把那些傳統美德、聖賢之道記於心、達於口;更重要的是把這一切有價值的思想化為自身的動力和原則。分蘋果只是一件小事,而兩位母親不同的教育方法導致的結果迥異,作為教育者,我們的確應該從中尋找一些我們曾經擁有但卻失落已久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