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周恩來

周恩來——純潔與忠誠的象徵

在一個沒有神的年代,在一個不再有救世主的年代,在一個懷疑一切也盲信一切的時代,周恩來這位名揚四海的偉人像一部不朽的傳奇,時刻都在感召著那些渴望能夠向他們揭示人生真諦的英雄的人們。

周恩來,他的才幹與風度,勤勉與忠誠;他忍辱負重,唾面自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無論對信仰和“愛人同志”都從一而終;他無子嗣,卻收養了一群革命烈士的遺孤……

周恩來這個名字,叫了一百多年,周總理這個稱呼,呼喚了將近半個世紀,中華民族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共和國半個世紀的艱辛探索,和這個名字相伴,和這個稱呼相隨。

他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布爾什維克,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所深愛的祖國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身後沒有一座墳塋,沒有一扌不黃土,沒有一塊墓碑,但他永遠活在中國的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川中,活在他所深愛的祖國和人民的心中。

在這個日益喧囂的社會,在這個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輕的我們有著太多無法解釋的困惑和無法擺脫的迷惘,我們需要一種精神,一種能夠給我們以方向和力量的精神。周恩來,集中華民族廣博的智慧於一身,揚炎黃子孫完美的魅力於中外,成為值得我們世代學習的楷模。

重溫周恩來,絕不僅是一種緬懷。我們提起的,是一個毫不褪色的人格話題;我們將透過隨著時代巨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的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生活觀念,去觸摸一種跨越時空的人格精神,感受作為一個中華兒女的自豪。

作為生活在新世紀的人,我們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但我們卻堅定地認為,總理一直在以慈父般的寬容注視著我們。總理在等待,等待我們走出浮躁與迷惘,以一個後輩學人的身份,帶著一顆不染世俗風氣的心,與他進行靈魂深處的對話。

我們永遠需要這種愛,我們的民族永遠需要這種精神——周恩來像一本厚厚的書,讀懂他,將使我們看到自己心靈深處的卑微,直面繁雜的人生;周恩來像一盞高懸的明燈,光芒穿越時空,照耀著我們前行!

他是一個信心十足又謙虛有禮的人。他的一舉一動,幾乎完全像箇中國固有的君子學者。他講話用詞是直率並且強有力的,沒有一點古老中國的裝腔作勢,又沒有恭恭敬敬的陳詞濫調。

——切斯•特朗寧

作為一個現代人,周總理的現代意識非常發達,他把平等相待看得很重。他力圖把這兩個重要性——密切交往和平等相等——融合在一起,塑造一種最理想的新型關係。

——老舍夫人胡絜青

周恩來是我認識的共產黨最偉大的人物,中國我只佩服幾個人,周恩來是第一個。

——張學良

周恩來是偉大的、自由的、溫和的、高度文明的、有魅力的、開朗的、坦率的。

——美國記者兼作家 海倫•福斯特•斯諾

在許多方面,周恩來象徵著中國的形象,那正是西方人願意看到的:堅持而講道理,有文化修養,不是好戰的。

——英國廣播家兼評論家 大衛•勞森

周恩來是歷留下偉大業績的人物。……他的語言精練,行動敏捷。正如他自己所強調的那樣,他的言行表現了一個人費盡心血解決與當時8億人民息息相關的、無盡無了的日常問題的內心緊張狀態,反映了希望下一代人保持意識形態上的信仰所作的努力。總之,周恩來是我見過的人當中最使我感動的兩三個人物之一。

——美國前國務卿 基辛格

周恩來生於江蘇淮安。淮安是個文化發達、經濟繁華的地方。周恩來“少游江淮,縱覽名勝”,熱愛祖國的山河和歷的英豪,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周恩來的母親萬氏,精明強幹,周恩來從小就耳濡目染。他在不滿一周歲時過繼給了叔父。養母陳氏知識豐富,會詩文書畫,教周恩來認字誦詩,從小培育了他豐富的感情。他的乳母蔣氏,使他懂得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

在他不到10歲的時候,本來已經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墮入了清貧困苦的境地。兩個母親相繼去世,父親為了生活而長年在外謀事,幼小的周恩來不得不去向富戶叩門借債,或是送衣物進當鋪典押。

1910年春天,12歲的周恩來隨三堂伯周貽謙到奉天(今瀋陽),進銀川(今鐵嶺)銀岡書院讀書,半年後,轉入瀋陽東關模範丙等國小堂。這一年,日本軍國主義正式吞併中國的鄰邦朝鮮。在東北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上,留下過少年周恩來的足跡。“憶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戰兮心酸。”一次,校長在課堂上問大家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慷慨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這一誓言,此後貫徹在他的一生中,滲透在他的各項活動中。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自覺參加革命的。

1917年夏,周恩來中學畢業,準備去日本留學。他給同學贈言說:“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這句話表明了他的一貫志願。但是,怎樣才能使中華騰飛?當時中國大地上有教育救國說、實業救國說,甚至軍國主義救國說等等。周恩來是一個紮實、謹慎的青年,他需要認真考察一番。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了。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影響著周恩來的思想,周恩來的思想開始變化,正如他在詩句中所說:“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五四時期,周恩來已經在系統地宣傳馬克思的學說。他是我國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者之一。

周恩來深深感到苦難的中國需要有根本的改造,而改造必須有更加強大的社會力量,要“到民間去”,進行“農工組織之運動”。而且必須有正確的思想、理論來指導。周恩來後來談到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時,說道:自己的“思想是顫動於獄中”,一種革命意識的萌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1920年11月,周恩來來到法國,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考察和學習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經驗。他說:“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套用之於吾民族間者。”

周恩來初到歐洲的時候,對於採取什麼主義來救中國,思想上還沒有最後確定。他辨析了工團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派思潮,終於認定:中國應該走社會主義的道路。

1924年7月下旬,周恩來回國。隨後,他出任黃埔軍校教官,11月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同時又是中共廣東區委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他根據法、俄革命經驗,在國民革命軍中創建了許多全新的制度,成為中國軍隊中革命政治工作的最早開拓者。

1927年至1931年間,周恩來實際上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他是黨的白區工作的政策制定者、秘密保衛工作的創建者。在長征途中,於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上,他擁護毛澤東領導全黨,自己此後幾十年間一直自願擔任輔佐。

抗日戰爭期間,周恩來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主持統戰工作,併兼管秘密戰線的鬥爭。1946年回延安後,他作為xx副主席兼總參謀長,伴隨毛澤東轉戰陝北,並協助指揮全國解放戰爭。

全國解放後,周恩來成了共和國的總管家,擔子之重,事務之繁,無人能比。周恩來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日理萬機,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周恩來為黨和國家獻身的忠誠誓言。這八個字貫穿了他的一生。 1976年1月7日晚,周恩來微睜雙眼,對病床前的醫生吳階平說:“我這裡沒有什麼事了,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那裡需要你們。”這是周恩來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他心裡想的仍然是別人。

1976年1月8日9時57分,一代偉人周恩來溘然長逝,終年78歲。“巨星殞落,人們相告不成聲,欲言淚復垂。”億萬人民和國際友人沉痛悼念周恩來。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奮鬥,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祖國的富強,為了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崇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