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寫作素材:廣州的別稱大全及歷史介紹

20xx年高考寫作素材:廣州的別稱大全及歷史介紹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古稱任囂城、楚庭、番禺,廣東省省會,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江、西江、北江交匯處,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中國南海。

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

廣州是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國家三大綜合性門戶城市之一,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與北京、上海並稱“北上廣”。

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清兩代,廣州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有“千年商都”之稱。加上外國人士眾多,也被稱為“第三世界首都”。

歷史沿革

【主詞條:廣州歷史】

廣州夜景

廣州夜景廣州歷史上名稱有南海郡(前 漢、晉 代、隋 代)、番禺、廣州都督府(唐)、廣州(宋)、廣州路、廣州府、番州、興王府、廣州市等。

廣州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 “南海”,這裡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1]《漢書》稱“南粵”,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裡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2]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泛指今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當時居住在這裡的民族稱為南越(又稱南粵)。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總兵力達50萬。初步失利後,前214年,又派任囂、趙佗再次攻越。[3]

經過多年征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後, 秦始皇征服嶺南後,在廣州地區設定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時建立番禺(今廣州)等縣。南海郡含今廣東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囂,這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的行政區,亦是廣州歷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1]

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倉邊路附近,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築了最早的廣州城—番禺(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秦漢時南海郡行政管轄範圍北至觀坪石,東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任囂城雖是“袤四里”的小城,卻是廣州建城見之於文獻的最早的可靠記載。因秦將任囂主持修築,故名任囂城。正式名稱為番禺城。[4]

前208年,正值中原戰亂之時,任囂突然病重,與趙佗共商割據嶺南以避戰亂,並委以其代理南海郡郡尉。前206年,任囂聽說秦朝滅亡,病情加重,於同年病逝,葬於番禺。[3]

秦末大亂,秦二世時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病危中的任囂曾急召好友趙佗議,認為嶺南地廣物豐,有險可守,完全可以自立為王,以保一方百姓。趙佗採納了任囂的建議,封鎖與中原的交通,擁兵自重。他受任囂之託行使南海郡尉的職權。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都城。

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定都番禺城長十里,俗稱“越城”或“趙佗城”,其位置約在今東至芳草街附近,西到華寧里,南到西湖路,北到越華路一帶。

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並聯絡東越(今福建境內)發兵反漢。次年,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分兵數路進軍南越國。元封五年(前106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

東漢時嶺南隸屬交州管轄,州治設在廣信。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孫權任步騭為交州刺史,略定嶺南。步氏來到南海郡治番禺,見巨海浩蕩,原野殷阜,大為讚賞,認為其自然、經濟和政治條件均適合設立州治。於是報請孫權批准,修築城廓。[4]

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大城池,後稱為步騭城。

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十主的古都,分別為南越國、十國南漢、南明。[5]

晉代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1]南北朝南朝宋、齊、梁、西梁時設定廣州,治所番禺(今廣州)。

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917年,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並在廣州地區設定鹹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史稱南漢。[1]

唐代廣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羅城的“三重”格局。南漢又將興王府廣州城規劃為宮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廣州城市的重要時期,1068年在子城東擴築東城,五年後為保護新興西部商業區和外商聚居地,又擴築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廣州城,合宋元三城為一城,此後又進一步擴大市區,對舊城進行了改造,並向北部和東部擴展,加築外城,使廣州城形成東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一線,周長10.5公里。到清代又增修東、西兩翼城,向南拓至珠江邊,形成了廣州今天老城區的格局。後因擴展公路廣州城牆拆除。

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謫在廣州建都。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6]

1842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開通廣州為港口。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廣東開始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廣州同文館的建立。廣東第一家洋務企業是廣州機器局。

武昌起義後,廣州的新軍也準備反正,17日,廣東軍政府正式宣布成立,1917年孫中山發動了“護法運動”,11月10日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被選為海陸軍大元帥,這是孫中山第一次在廣州建立的政權。1918年成立廣州市政治公所,廣州開始以省會設市。

1921年2月,廣東省議會通過《廣州市暫行條例》,並於同年2月15日公布施行,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並由孫科任首任廣州市市長,廣州市乃成為全中國第一個“市”。1921年成立的廣州市政廳, 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2]

1923年,孫中山聯合多方力量,驅逐陳炯明叛軍,再次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第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1925年6月24日,國民黨中央議決改組大元帥府,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政府。[7]

1931年,黨內胡派、汪派、桂系、孫科等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仿照孫文護法戰爭時的做法,在廣州另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

1945年9月16日,廣州宣告光復。民國時期是八個特別市之一(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漢口、重慶、廣州),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後,又改稱直轄市。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京後,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李宗仁將其總統府設在華南師範大學內。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廣州,解放後撤銷特別市。一度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改為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劃歸廣東省領導,為省轄市。[8]1983年2月,廣州實行計畫單列。1993年,國務院決定撤銷省會城市的計畫單列。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廣州市劃分為28個區,其中城區20個(逢源、黃沙、西禪、長壽、沙面、陳塘、太平、惠福、靖海、小北、德宣、西山、東堤、漢民、前鑒、大東、東山、洪德、蒙聖、海幢)、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里)。

1950年,28個區合併為16個區,其中城區8個(長壽、河南、惠福、永漢、太平、越秀、大東、荔灣)、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里)。

1951年10月,郊區7個調整為4個(白雲、芳村、西村、新滘)。

1952年9月,8個城區合併為5個(東區、中區、西區、北區、河南區)。

1953年5月,西村區併入白雲區。同年6月,黃埔區成立。

1956年6月,黃埔、白雲、新滘3個區合併為郊區。

1958年12月,撤銷珠江區,同年撤銷郊區;原郊區的4個公社與花縣合併設立廣北縣,劃歸廣州市;原郊區的8個公社設立近郊區。

1959年3月,撤銷廣北縣,把花縣劃回佛山專區;撤銷近郊區恢復郊區,原從郊區劃出的4個公社劃回郊區。

1960年4月,從佛山專區劃出花縣、從化縣歸屬廣州市。同年8月,撤銷中區、郊區,設立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4個城區和黃埔區、芳村區、江村區3個郊區。

1961年,韶關專區的佛岡縣劃歸廣州市。

1962年5月,3個郊區合併為1個郊區。

1963年,佛岡縣劃歸韶關專區管轄。

1973年,郊區部分再分設黃埔區。

1975年,佛山地區的番禺縣、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韶關地區的新豐縣劃歸廣州市。

1983年,韶關地區的清遠縣、佛岡縣劃歸廣州市。

1985年1月,郊區部分分設天河區、芳村區。

1987年1月,郊區改稱為白雲區。1988年1月7日,龍門縣劃歸惠州市,新豐縣劃歸韶關市,清遠縣和佛岡縣劃歸清遠市。

1992年5月,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1993年6月,撤銷花縣,設立花都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同年12月,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1994年3月,撤銷從化縣,設立從化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20xx年5月,撤銷番禺市和花都市(縣級),設立番禺區和花都區。

20xx年4月,撤銷東山區併入越秀區;撤銷芳村區併入荔灣區;設立南沙區和蘿崗區。廣州市轄10個區和代管2個縣級市。[8]

20xx年2月,撤銷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黃埔區;撤銷從化市、增城市,設立從化區、增城區。廣州市下轄11個市轄區。[9]

區劃詳情

廣州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南沙,簡稱“老七區”。東山、芳村、蘿崗原為老七區之一,後因合併而撤銷,南沙為新的老七區組成部分。老四區原指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但是區域調整之後,就採用老三區(老城區),指越秀、荔灣、海珠;新四區為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10]

廣州位於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11]

地貌

廣州屬於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區,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東北部為中低山地,有被稱為“市肺”的白雲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12]

河流

珠江及其眾多支流貫穿整個廣州。

氣候

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北回歸線從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為特徵。全年平均氣溫21.9為攝氏度,是中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氣溫達28.7℃。最冷月為1月份,月平均氣溫為13.5℃。平均相對濕度77%,年降雨量約為1736毫米。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7至9月天氣炎熱,多颱風,10月、11月、和3月氣溫適中,12至2月為陰涼的冬季。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

自然資源

廣州已發現50多個礦種,礦點17處。植物種類達數千種。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水域面積7.44萬公頃,從化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溫泉,水溫50℃-70℃。20xx年,廣州大型水庫蓄水總量2.0317億立方米。

本段人口

20xx年,廣州常住人口達到1667萬,其中戶籍人口832萬,非戶籍常住人口超過837萬。截至20xx年7月,廣州有少數民族人口63萬人,55個少數民族成分齊全。廣州有3所民族國小、1個少數民族聚居村。

華僑

廣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華僑人數居中國大城市之首。20xx年,廣州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屬近360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106.08萬人、港澳同胞87.72萬人,共193.80萬人,分布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區。[16]

外籍人士

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視窗,外籍人士眾多,被稱為“第三世界首都”。截至20xx年10月25日,在廣州居住的外國人為11.8萬人,其中亞洲人口為5.7萬人,歐美人口3.6萬人,非洲人口1.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