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讓勇氣戰勝困難

(一)無論現實多骨感,你都要將它想像得豐滿

骨感,顧名思義就是削瘦得露骨,給人以稜角分明的感覺。相對於豐滿的肉感而言。健康無病的瘦削型形體,給人以乾煉清朗的感覺;骨感不等於瘦弱乾癟沒有光澤,病態的骨感沒有任何審美價值。骨感既是人類形體的一種類型,也是人體審美的一種觀念。骨感既不同於瘦弱乾癟,也不同於窈窕苗條。

時下有一句流行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的是目標遠大,現實微小。理想和現實差距大,不協調。

馮侖,1 959年出生於陝西西安,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畢業,是恢復高考後第二屆大學生。獲得中央黨校法學碩士、中國社科院法學博士學位。他1991年開始領導並參與了萬通集團的全過程創建及發展工作。1993年,領導創立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後,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並出任該行的創業董事,策劃並領導了對陝西省證券公司、武漢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東北一間上市公司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使萬通集團在幾年內總資產增長逾30億元人民幣。

馮侖對理想與現實的關係有一段精彩 而又形象的描述:“理想就是把牆上美人變成炕上媳婦。理想如同牆上的美人,不付諸於努力永遠只能駐足觀賞,只有把牆上的美人變成炕上的媳婦,生了孩子,才算是築夢踏實。”他說:“對20 來歲的年輕人來說,重要的事情是:用理想來鼓舞自己,用時間來檢驗自己,用些許的成功來安慰自己。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也是80後。我有兩個80後的頭銜:一個是碩士畢業在80後——1984年;另一個是生於1880年後,所以我永遠都是80後的新一代。”“很多年輕人追求夢想,但是不好意思說,老是偷偷找一個青年導師私下聊,這樣沒用。找青年導師都是誤人的,也有人追捧我為青年導師,我最煩做這個,我也有一大堆問題要找人呢。有夢想要大聲說出來,這樣可以檢驗到底靠不靠譜,你一說出來就會有很多批評,你需要一個個問題來解答。”“凡是有理想的人都是有毅力的人,都是善於管理自己的人。偉大是管理自己,不是責備別人。凡是偉大的人都有包容心、善於教化、指導引領未來,而不是責備別人。我們今天講追求理想,順便賺錢,我們要做長期的承諾,用常人不能企及的毅力去堅持。”

作為萬通控股董事長的馮侖,不久前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開講啦》節目作了題為《理想豐滿 現實骨感》的演講,我們在這裡來分享一下:

什麼是理想?當我遇到困難而無解的時候,理想是一個GPS,是生活中的導航,是當什麼都不清楚的時候,你知道該去哪兒。

大概在7年前,我和王石一起去戈壁灘,從西安開車到新疆烏魯木齊,途中車突然壞了。那是一片茫茫的戈壁灘,沒有參照系,沒有手機信號,如果繼續開,有可能把油燒完。我們越來越恐懼,並且焦躁不安。這時候司機下了車,他就在那邊不停地轉,不斷地看地下,看有沒有車轍。最後他發現有一道車轍,於是他就把車開到最新的車轍上面,把車橫過來,說:“剩下的事情,只能等待。 ”然後我們就這么等,等了大概將近一個小時,有一輛大貨車開過來,因為我們擋住了這個車轍,大車就停下來。然後我們的司機就寫了一個電話,讓他出去以後打電話,來救我們。我們在車上討論:“這事兒靠譜嗎?人家會給你打這個電話嗎?”司機說了一句話:“在沒有方向的地方,信任是最可寶貴的。 ”結果我們又等了一個多小時,果然我們的車子過來了。

這件事讓我一直在想,什麼時候人最恐懼?不是沒有錢的時候,不是沒有水的時候,也不是沒有車的時候,最恐懼的時候,實際上是沒有方向的時候。當你有了方向了,其實所有的困難都不是困難。我就想,理想這件事情,就相當於在戈壁灘上,你突然找到了方向。其實生命當中,要想活下來,第一件事是有方向。

但是這個方向是怎么確定的呢?你心中要有一個價值觀,就是是非判斷。我想說的是,不管你有任何理想,你都要堅持到最後,你都要能兌現你的諾言。這個價值觀是什麼?是誠信,是道義。

有了價值觀的驅使,你就會有方向感。這個方向感,每個人不一樣,每個時代也不一樣。二三十年前,我們還少有個人理想,有的是家國情懷。所以我們這代人,說話多是大詞兒,一張嘴就是國家、社會。但是你仔細看現在的人,這個時代說的都是小詞兒。比如說我喜歡放風箏,我要放到全世界第一,這就是一個理想;比如說我想娶個好媳婦,過個好日子,這也是理想;比如說我要成為“高富帥”、“白富美”,這也是理想,你不能說這不是理想。只是在今天,社會理想、國家理想變成了個人理想而已。

很有意思的是,人有了方向感以後,人 會快樂,生命會變得簡單,你就不會在現實中變成“糾結哥”,你會變成“淡定哥”。比如錢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但是我們人一生最苦惱的事,有三件事情算不準:第一算不準今後能賺多少錢;第二算不準有多少幸福和痛苦;第三算不準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所以當我們碰到金錢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很糾結,但是如果你有價值觀、有理想,你算賬就變得簡單,人活得很通泰。

我每天都要算賬,但是我自己就做三件事:第一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第二算別人算不清的賬,第三做別人不做的事情。大家仔細想想,什麼人最快樂呢?有信仰的人最快樂,心裡頭有方向感的人最快樂。理想就是方向感,就像在黑暗隧道里的光明,如果你們失去了這個光明,你會恐懼,會死亡,而有了這個光明,你會行動,會前行。

當然,理想這件事,也不能把它誇大到什麼都能解決。它是一個保健品,但不是速效救心丸。所以,有理想的人和沒理想的人,區別只不過是,前者成功的機率高一點,快樂程度高一點,毅力強一點,走得遠一點,心裡頭踏實一點,無非是這樣。但不是說有了理想,就什麼都有了。

一切都是“追求理想,順便賺錢”。我們承認,很多東西很重要,特別是人生剛開始的時候,工資很重要,房子很重要,老婆很重要。但是,天下事了猶未了,有很多事情,你方向不對,結果就不了了之,你方向對了,解決一個問題,就上一個台階。

我知道一談理想難免要談到現實。大家總是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永遠都在講理想,永遠都不能夠和理想擁抱在一起。我是這么看:理想永遠是從現實中孕育出來的,因為不滿,所以有夢想;因為沒有,所以才需要;因為很弱小,所以想強大。

我們跟理想之間怎么對話呢?理想只是告訴你要去哪裡,怎么去是你自己的事兒。所以簡單一點也可以這樣講:現實是“術”的問題,但我們講的理想是“道”的問題。去哪兒,為什麼要去那兒,這是理想回答的問題;怎么去,什麼時間去,怎么到達,這是現實中每天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有理想,但不等於說我今天有理想,明天就變成了要什麼有什麼,那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們必須看到,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真正能堅持理想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在生活過程中理想逐漸被現實磨滅,然後妥協了。就像我們18歲的時候都在談愛情,但是38歲的時候都在過日子。[來源:]

所以,我們也必須知道,當大家在一起講理想的時候,猶如在爬山之前在山底下的散步,這個時候每個人都信誓旦旦說:“我要爬上山頂! ”大家仔細看,走一會兒,就剩下一半人了;你再走,到了最後,可能就剩屈指可數的幾個人了。然後所有人都在給自己沒爬到山頂找理由。

今天談理想,面臨同樣的困境。如果你哪一天堅持走到半山以上,再回頭來講這個題目,我相信你會講得比我更精彩、更有力量!

讀了上面文字,我們明白了,無論現實多骨感,你都要將它想像得豐滿。如果沒有豐滿的理想,就連骨感的現實都難以發現,哪裡還談得上創業?大凡有成就的創業者,首先都有豐滿的理想,然後再去滋養骨感的現實,努力讓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縮小、縮小、再縮小,直至理想的實現,現實的豐滿,創業的成功。

(二)在無奈的時候,不妨將自己想像成個英雄

無奈,表示沒有辦法了,無計可施。有時 ,我們會遇到失敗、受到委屈、遭受打擊、蒙受苦難、遇上麻煩等感到無奈時,不要自卑,也不要驚慌,你不妨將自己想像成個英雄,你不妨將自己想像成周武王、成吉思汗、拿破崙、華盛頓吧。這樣,你或許會有出乎意料的轉機。

如果你在無奈的時候,還羞澀,還膽小,還害怕,不夠自信,那就拋卻這一切吧,你眼中的你並不是真實的你,當你自信起來,堅定起來,勇敢起來,你有多優秀的潛能或許是你都意想不到的!“具有了堅定的自信,便具備了成功的先決條件。不管能力大小、天分高低,成功都來源於堅定的自信。”

拿破崙是十九世紀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師東進,10月12日法軍占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第一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聯盟投降。隨後法蘭西第一帝國又於12月2日,即拿破崙加冕稱帝一周年紀念日,以7萬人馬的弱勢兵力擊敗了俄奧聯軍9萬人馬的優勢兵力,奪取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聯盟再度瓦解,並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的各諸侯國組成了“萊茵邦聯”,把它置於在了自己的保護之下。

1806年秋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年10月14日,拿破崙率軍攻打普魯士軍隊,在耶拿戰役中,他集結了9萬人的兵力對普軍發動進攻,但並未遇到普軍的主力。在奧爾斯泰特,法軍達武元帥的2萬劣勢兵力遭遇了由普魯士國王親自統率的5萬人主力,達武元帥奮力指揮這2萬人馬擊潰了普魯士軍隊,普軍幾乎全軍覆沒,普王和王后倉皇敗走。拿破崙因此奪取了德國的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的艾勞戰役和弗里德蘭戰役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從此,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受到人民的反對。拿破崙於是趁機入侵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成為西班牙國王。但這個舉動卻遭到了西班牙人民的反抗,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於1808年介入了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入蒙得戈灣,8月30日占領了整個葡萄牙。隨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拿破崙在西班牙的侵略擴張戰爭失敗,從此,法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苦境,西線在伊比利亞半島作戰,東線則跟反法同盟周鏇。

正當拿破崙陷入了西班牙的泥潭之際, 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法軍在4月19日~23日五戰五捷,於5月13日占領維也納,拿破崙與卡爾大公指揮的軍隊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會戰中交鋒,法軍大敗,拉納元帥陣亡,法軍傷亡和被俘3萬餘人,被迫撤回至洛鮑島,奧軍傷亡2萬餘人。這是拿破崙親自統兵以來打的第一場敗仗。在7月5日~6日的瓦格拉姆戰役中,法軍奪取了決定性勝利,拿破崙反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了《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決定向封建主義妥協並迎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絲為妻,法奧結成同盟,法蘭西第一帝國達到鼎盛。拿破崙成為了歐洲霸主,成為跟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齊名的 拿破崙大帝。

拿破崙親自率軍作戰時,同樣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便會增強一倍。為什麼會這樣呢?是軍隊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士兵對統帥敬仰和信心的影響。如果統帥態度猶豫不決,全軍就會混亂;而正是拿破崙的自信與霸氣,使得他軍隊中的每個士兵增加了戰鬥力。

如果有了堅強的信念、自信和勇氣,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能發揮超常的能量,做出不平凡的事業來。

有的人即使有出眾的才幹、良好的天賦、高尚的性格,但卻是膽怯和意志不堅定的人,也很難成就非凡的事業。

一個人的成就與他自信所能達到的高度往往是有關的。如果拿破崙在率領軍隊到達阿爾卑斯山腳的時候,只是垂頭喪氣地說:“這件事太困難了。”那么,拿破崙的軍隊可能永遠也不會越過那座山脈。

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始終要充滿自信、勇氣和毅力,才是取得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具有了堅定的自信,便具備了成功的先決條件。不管能力大小、天分高低,成功都來源於堅定的自信。

如果一匹強壯的駿馬,身上裝飾得無比華麗富貴,站在飢餓難耐的士兵面前,這個士兵看到便會自慚形穢。自尊心會受到極大打擊,難道我不如這匹馬?世界上到處都有像這個普通士兵一樣的人!

他們因為自己的地位太卑微,便認為別人所具有的財富和權力,都是上帝的及,是自己望塵莫及的。這種自卑的觀念,往往變成了不求上進、自甘卑微的心理寄託。他們可能這樣想: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不是我們這種人應該享有的。他們潛意識中認為,生活上的快樂幸福,都是留給上帝的寵兒來享受的。有了這種自卑的心理後,當然就不會有出人頭地的念頭。許多青年男女本來可以大有一番作為的,卻實際上過著平庸的生活,做著小事,原因就在於他們自卑,他們沒有具有遠大的夢想和堅定的自信。

自信、勇氣、智慧與財富、權力、血統、親友相比,是更有力量的東西,是人們成就任何事業最可靠的資本。自信能克服各種困難、消除各種障礙,能最終使事業獲得成功。只要遭受挫折,有些人就半途而廢,這都是因為自信心不強的原因。所以,有了自信心還不夠,更需要使它變得堅定起來,那么即使遇著挫折,也能不屈不撓、勇往直前,決不會常常因不順而退縮。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那些事業有成的卓越人物的個性特徵,那么就可以看出一個共同特點:這些 卓越人物在做一件事之前,都是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心的,堅定地相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必能成功。這樣,在工作時他們就能以全部的精力,克服一切障礙艱難,直到最後的勝利。

瑪麗·科奈利說:“如果我是塊泥土,那么我這塊泥土,也要預備給勇敢的人來踐踏。”如果在表情和言行上總是顯得自卑和猶豫不決,做任何事情上都不充分相信自己、不給自己機會,那么這種人自然得不到同行的尊重,也很難成就事業。造物主給予了人類無窮的力量,鼓勵人類去成就偉大的事業。這種力量潛藏在我們的身體裡,因此每個人都具有卓絕才能,都能夠成就偉業、為後世瞻仰。如果不能對自己寶貴而有限的人生負責,在最有潛力、最可能成功的時候不把自己的才華充分顯露出來,那么對於自己和社會都是一種損失。世界上的新事業舉不勝舉,正期待著我們去成就。

(三)人的天職是在現實殘酷中求生存,他能你也能

人的天職是在現實殘酷中求生存,他能你也能。可是,也有人不能做到這一點,尼采就是其中一個。尼采是事業上的強者,生活中的弱者。

尼采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尼采從生物學的角度考慮人。他認為人類是群體動物——像馬、羊、蜂、蟻或任何其他社會動物一樣。人不是獨居的動物。人在社會組織中生活在一起。這些事實是十分明顯,它們又易於被忽略。尼采嚴肅地對待它們。他用人這種種群的生物學上的事實來發展了他的道德和政治理論。

在很多方面,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尼采的道德和政治理念的激發劑。達爾文的進化論則基於最適者的競爭、變化和生存的觀念。但尼采不是一個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他知道即使那些生存下來者是最適者,那並不意味著他們是最好的。

尼採用人的個體來對照人的群體。群體和個體常常作為規則和例外來加以對照,結果是個體成為了例外的人類。考慮這個對照的一個好方法是從達爾文進化論的角度出發:群體是人種;個體是變種或新種。

每一個人都有兩面:他或她的種類和他或她的個體。種類是為我們每一個人和所有其他人類共有的:它是我們人類一般的方面。它是使我們正常或一般者。它是使我們意願去適應的方面。個體性是越軌或異常。在某些個案中,越軌是功能上的退化:它是邪惡的;在另外一些個案中,越軌則在功能上是傑出的——優秀的運動員、天才和卓越的領導人不是一般人,他們高於一般人。

個體從群體當中生長出來。他們從群體那裡偏離了正軌,他們是群體的例外的成員。他們也許會弄到反對這個群體的組織的地步,但他們決不逃避它。個體性是群體存在的修正。所有人皆是社會動物。

尼採在群體和個體之間所作的對比常常和價值關聯:群體是中道,個體是過度。群體是中庸的(它是那一般者),個體是極端的。過度者是肯定的或否定的;一般者則是中立的。

尼采站在個體者一邊,因為他認為致使人類文明更傑出和更有生機的生物力量就作用於他們。他認為他們更易碎,因為他們沒有了群體的保護。

他認為個體是在思想中找到路的人,但作為一個人要取得成功,他或她亦必須在說話或交流之中找到路。尼采認為藝術家能夠做到這點。尼采不是用“藝術家”來專指畫家,在他的頭腦中有一切的藝術形式:音樂、雕塑、建築、詩歌等。問題是:逃離語言桎梏的藝術能力和需要用來產生持久的觀念結構的那種理性,是很少能結合在一起的,但當藝術創作力、科學理性和實踐智慧全部同時發生在一個人的思想和性格之中時,那個人就能夠改變群體。迄今為止,就幾乎全部人類歷史而論,這樣的巧合是隨機的。尼采所希望的是:人類群體為著蓄意產生個體將開始組織自己;用這種方式,人的進化能夠增進。因為如何增進人類進化的問題是關於思想和語言(因為這些是人的屬性)的一個問題,所以,它是一個哲學問題。

尼采的這些見解顯然是獨到深刻的。他作為個體,是事業的成功者,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人讀了尼采的著作,都會感覺到他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許多公認的觀念。可是,尼采善於思考問題,卻不會生活,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他的事業是成功的,他的人生是不幸的;他想得深刻縝密,他做得幼稚笨拙。他在事業上是一個偉大的成功者,他在生活上又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他的思想的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悲慘地離開了人間。

正如馬克思給女兒蘿拉講的一則寓言。一個船夫渡一位哲學家過河,哲學家問船夫懂不懂歷史,船夫說不懂。哲學家說:“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又問懂不懂數學,船夫說:“不懂”,哲學家說:“那你又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這時一陣大風把小船吹翻,兩人都落了水。船夫問哲學家會不會游泳,其回答說:“不會”,船夫說:“那你就失去了整個生命!”

道理很淺顯,一個人沒有在現實殘酷中求生存的基本能力,再偉大的思想、在聰明的大腦、再好的知識儲備,往往也會沒有好的結局。

王小娟從上海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剛畢業時的激情與理想,讓她將生活想得很簡單,只想找一份工作,然後就和男朋友結婚。但是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生活不是 1+1 =2 那么簡單,那么浪漫。

畢業後,她幾乎天天奔波在大大小小的人才招聘會上,可由於她所學專業的局限性,更加上她是一個外貌醜陋的女孩,所以在就業率本來就不高的社會環境下,她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更加難上加難。將近大半年她沒有找到一份工作,可積蓄已所剩無幾。真是“禍不單行”,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又常在外面吃飯,她本就單薄的身體終於支撐不住了,被醫生診斷為B肝,那時的她雖有男友的陪伴,但是內心對疾病的恐懼,沒有任何收入的自卑,再加上男友的爸爸媽媽對她的歧視和冷淡,我她的情緒跌到了最低點。唯一讓王小娟欣慰的是,男友對她不離不棄,並且一再鼓勵她,讓她對生活充滿信心。

一次,王小娟在網上看到一家新成立的合資企業招聘工作人員,於是將自己的資料投遞過去,令她感到意外的是,一個比她小一歲,長得高挑、漂亮的女主管把她錄用了。經過三個月的實習,王小娟也順利轉正了。但當王小娟正式工作後,她才得知,自己之所以被招聘,也只是因為她是一個外貌醜陋的女孩,醜也有其利用價值。這讓她突然想起了左拉的名作《陪襯人》,而她在這個辦公室就是一個“陪襯人”的角色,王小娟的辦公室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主管,一個就是王小娟。

有時周末,王小娟的主管會打電話讓她加班,說是陪客戶打羽毛球。主管在羽毛球場上優美地揮動著球拍,展露著窈窕動人的身材。而王小娟則坐在旁邊的座位上,不斷地給他們端茶倒水,看管衣物。有時客戶提出讓王小娟也打球時,主管便趕緊說:“我們小娟不會打羽毛球。”而王小娟也會立即領會主管的意圖,連連擺手:“我不會打,你們玩吧!”然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面露微笑故意裝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可是王小娟的內心卻在哭泣。每次自己給自己打氣:“為了每月那些工資,為了這份難得的工作,堅持住啊!”

清晰地記得有一次,主管讓王小娟下班後先別回家。下班後,王小娟看見主管從自己的包里拿出各種化妝品,仔細地化完妝後,高興地問王小娟她是否漂亮。王小娟附和道:“主管真漂亮,要是我有主管這么漂亮就好了。”主管傲氣十足地瞟了王小娟一眼,然後說:“今天你陪我去‘那波里’西餐廳,我要去見一個朋友。”為了不得罪她,王小娟只好陪著一起去了。他們來到“那波里”西餐廳, 218台有位男士在等他們,一番自我介紹之後,他們坐下來聊天,通過他們聊天的內容,王小娟猜到主管今天是相親來了,看到那個男士對主管的殷勤態度以及對王小娟不屑一顧的眼神,一種羞辱感、一種憤怒感油然而升。王小娟感到自己就像左拉《陪襯人》里的醜姑娘一樣,自己的醜陋成為她的主管的裝飾品。王小娟的醜陋、拘謹、膽怯更加襯托出主管的漂亮、大方、傲慢。王小娟想大罵主管,想拍桌子走人,可是當王 小娟想到那段找不到工作、沒有生活來源的悲哀與痛楚的時光,想到自己每天打針吃藥的醫藥費,她的豪氣便立刻打蔫,只好強裝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不知道。儘量做好一個陪襯人的角色,讓她的主管的虛榮心以及功利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這樣自己起碼不會下崗吧。

有時候呆在家裡,王小娟會長時間地發獃,她會想自己這種陪襯人的角色還會扮演多久,畢竟我也是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有著強烈的自尊心、愛美之心的女孩啊!

王小娟在現實殘酷中求生存,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大家都知道臥薪嘗膽的故事,這也是現實版的臥薪嘗膽。兩年後,王小娟的命運有了重大轉機,她學的專業被一家大型國企看上,王小娟順利進入了這家國企,由於業績突出,一年後,王小娟被提拔為部門經理,現在,王小娟的人生和事業都走進輝煌時期。

(四)吃虧是福,貴人或許就是折騰你的那個人

老子在《道德經》里的有一句著名論斷“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我們生活中的一得一失,都處在這種“福和禍”的轉化關係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利益,也沒有永遠的吃虧。得失必然是循環不息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便不難敞開心懷,用淡然的心境閒看每一次的“吃虧”。

歷史上很多的賢士君子皆是如此,他們也都以能吃虧來要求自己和訓誡子孫。能否吃虧,以至於成為古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之一。

被世人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留下兩句四字名言佳句,一句是“難得糊塗”,另一句是“吃虧是福”。對“吃虧是福”,鄭板橋有這樣一番詳盡的註解:“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盈滿乃虧損之契機,虧損則會逐漸趨向盈滿,損失自己則有益對方,對方得心平,自己會心安,有了平安,自然就有福氣了。

被稱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散文家魏禧,他曾經說道:“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由此得知,學會吃虧,善於吃虧,樂於吃虧,這絕不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個人的品行端好,行為善良的真實寫照。德不高者不甘吃虧,心不誠者不願吃虧,品不正者不肯吃虧,行不端者不能吃虧!如果從正面說,聰明的人才甘於吃虧,高尚的人才樂於吃虧,偉大的人,才肯終生吃虧。

李嘉誠說:“有時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這就是吃虧是福,這就是現實生活的得失之道。小處吃虧,大處受益;暫時吃虧,長遠受益。不斷吃小虧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人脈的過程,厚積薄發,你的成功的天窗會在有一天被你自己不經意打開。

20xx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的淨資產總值高達310億美元,蟬聯亞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

人們大都看到李嘉誠今天的輝煌,殊不知他創業是多么艱辛,可謂是在不斷吃虧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生於廣東潮州潮安縣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教師之家。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李雲經的引導下,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國小念書。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1939年6月,剛剛讀國中的李嘉誠在與家人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裡。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聖誕節前夕,香港英軍向日軍投降。港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李家生活愈加困難,而父親李雲經又在這時因勞累過度染上肺病。

1943年冬天,李雲經病重,他把李嘉誠叫到床前,輕聲告誡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訓言。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父親李雲經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14歲的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會看相的同鄉認為他“眼眸無神,骨 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國小徒。舅父莊靜庵就是“折騰”李嘉誠的那個人, 舅父莊靜庵給李嘉誠立了很多規矩,對李嘉誠要求很嚴,常常讓李嘉誠“吃虧”。舅父莊靜庵正是幫助李嘉誠擺脫困境、走向成功的貴人。李嘉誠到這裡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在這裡還學到了許多處世之道和經商經驗。如果說父親李雲經是李嘉誠人生的一任老師,那么,舅父莊靜庵是李嘉誠經商創業的第一個引路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誠被調入高升街的一間鐘錶店當店員,學會了鐘錶裝配修理技術。1947年,李嘉誠因不願長期寄人籬下,便到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1948年,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20歲的李嘉誠便升任塑膠花廠的總經理。1950年,年僅22歲的李嘉誠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長江”取意於“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辦廠初期,曾經出過質量事故,李嘉誠在表妹莊月明的鼓勵之下度過了難關。

1955年,長江塑膠廠終於出現了轉機,產銷漸入佳境。1957年,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誌,無意看到一則訊息: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正全面傾銷歐美市場。這則訊息使李嘉誠意識到: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於是李嘉誠到義大利考察,回港後率先推出塑膠花,隨即成為熱銷產品。

李嘉誠在香港快人一步研製出塑膠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李嘉誠走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契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膠業界。

1957年歲尾,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公司總部由新莆崗搬到北角,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生產塑膠玩具,另一處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重點產品。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不久,他又積極開拓世界市場,並成為“塑膠花大王”。[來源:學。科。網]

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李嘉誠的事業迅速走向輝煌。

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取”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1972年7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11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準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莊月明的鼓勵。莊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莊月明的父親莊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鐘表商,擁有老字號中南表行。莊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1965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莊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1967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併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李嘉誠從此走向更加輝煌的人生。

在漫漫人生路上,沒有一帆風順,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登上高峰的。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么多的完美,通往成功的路必然是曲折崎嶇,風雨險阻。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不過這時請記住,吃虧是福,愛占小便宜的人往往是吃大虧的人。崇尚吃虧是福!任何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地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從而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樂於吃虧既是一種境界,又是一種自律和大度,更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只有確立了這樣堅強信念的人,才是有可能獲得成功的人。

(五)與其為受傷而惆悵,不如學會給自己療傷

路是自己選的,也是自己走的,往往會跌倒,會受傷,與其為受傷而惆悵,不如學會給自己療傷,要學會自己承受,自己療傷。

李偉在一所名牌大學碩士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然而,好景不長,他30歲那年,在經歷理想破滅、婚姻失敗、精神頹廢的情況下,他沒有惆悵,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北上的列車,開始了他的北漂打工生涯。

車窗外,凜冽的北風合著無耐的嘆息渾濁了母親送行的眼睛。李偉知道,漸行漸遠的車輪永遠也走不出母親的牽掛 。車窗內,李偉終於淚成兩行……

李偉徘徊在繁華都市——北京的街頭,他的心沒有絲毫的喜悅,舉目無親的李偉在陌生的環境中有些茫然無措。

李偉輾轉數日後,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兒工作:在一所貴族學校當英語老師。剛進學校,工資不高,但李偉那時已經感到很知足了。因為,那裡有圖書館可以讀書;因為,李偉可以用知識來不斷豐富和充實還年輕的生命。他知道,要想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不管是處於何種環境流落到何種地步,自己都得別無選擇地走下去。

他默默地和那些北漂族一起生活,一起教學,和那些貴族學生一起快樂著。李偉更發現了那些北漂族當然也包括自己在艱苦條件下像金子一樣閃光的人性。“我要記下這些感動!”於是,李偉拿起了手中的筆開始了他的打工文學創作,哪怕是一天近10個小時工作的疲憊也不能阻擋他。

李偉常常在深夜的床板上將自己的打工生活的感受寫成詩歌散文,發表在學校的報刊上。李偉發現,如果從事文學創作,又苦又累的工作反而是體驗生活真諦的寶貴源泉。

於是,他一邊辛辛苦苦地技術,一邊認認真真地寫作,過著緊張而充實的生活……漸漸地,歷經艱辛的李偉學會了把磨難看得很淡,把生命看得很開。面對塵世的一切欺騙、苦難、不幸與挫折,李偉都能一一坦然面對。李偉儘量地張開自己所有的觸覺去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因為他相信,作為一個熱愛文學的人,如果沒有滄桑的經歷是很難寫出深刻獨特的作品來的。因此,無論今後又將遇到怎樣的挫折與無奈,李偉都會勇於直面現實,把深切感受變成文字,去鼓勵那些比他更不幸的人們,去幫助那些比他更需要幫助的人們。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兩年後李偉被招聘到一家報社工作。在那裡,李偉不斷地刻苦學習和努力工作,生活也因此變得充實而快樂,之前經歷的那些的苦痛哀愁早已煙消霧散,陽光重新閃耀在李偉的頭頂。

學會給自己療傷,學會善待自己,好好愛自己,面對傷痛,懂你的人自然會幫你分擔你的傷痛.不懂你的人視你為無病呻吟。與其博取他人的憐憫不如自我愛惜自己。[來源:學#科#網]

事業不是永遠輝煌,前行中總會遇到溝坎,情緣里總會有酸甜苦辣,不要求別人為己,不苛求自己求人,路不通時會拐彎,路不平時多努力。

人生的路上,一路走來會遇上各種各樣的人,真正能陪自己走下去的沒有幾人。漫漫人生,是靠自己去走的。人是為自己活著,同時也是為別人活著。生活其實是自己的,真不應該只活給誰來看。你笑,別人也不一定會祝福你的幸福快樂;你哭,別人也沒有責任一定要幫你拭乾淚水。眾生芸芸,一人難合千人意。既然難合千人意,何苦要為難自己?做真實的自我。不必在意那些人云亦云的各種紛擾,做無愧於他人的事情自己就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吧。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比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更密切。所以,要清楚地知道真正能讀懂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心靈的聲音。或許偶爾自己也無法清醒自己是誰,但時間和冷靜能撥開自己的迷茫。

有一則小故事,講述了一個生意人,當別人來請教他經商成功的秘訣時。他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在我貧窮時,每當受人欺負或陷入困境,我對自己說‘我這么貧窮,沒資格去生氣和懶惰;在我富有時,遇上別人的攻擊或排斥時,我又對自己 說‘我已經是那么富有了,不值得自己去和一般人計較’。”是的,當生活貧窮時,我們沒有條件去在意什麼;生活富有了,我們更不必去在意什麼。從這則小故事中足以顯示主人翁做人的胸襟和氣度。我們不少人也曾遭遇過類似的事,何嘗不學學他這種為人處世的方式呢。

人不是物品,不需要隨時隨地都得陳列在他人面前,供他人一覽無遺。要預留一點空間來屬於自己,快樂或憂傷時,把自己的靈魂安置在自己的這一片純淨的空間,讓時間和智慧繼續綻放快樂或慰藉心傷,能捂溫自己心房的人,最終還是只有自己,想想睡一覺後,明晨醒來,凡事已經成昨日往事,又何必要讓那些紅塵俗事困住身心?明知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何苦要為昨夜的淚去弄濕今天的陽光?人或許是可以很平凡,倘若能真的做到“不必在意”這四個字,相信平凡的人已經不再是平凡了。當你能用坦然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每一個喜怒哀樂的日子,人在路上走,沿途中總會有風雨不定時來襲擊,不可能因為有風雨而止步或退縮。迎上風雨,勇敢面對,相信走過風雨後,彩虹的美麗就在前方的風景處等你。這時,你的傷痛早已療好,平凡和平淡都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