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押題猜想:成長體驗

預測1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總看似不可能。

(2)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在於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

(3)我想告訴大家,只要我們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戰,連最奇異的夢想都可實現!

以上3句都是曼德拉的名言佳句,讀了以後你有那些思考與感悟?請聯繫自身實際和現實生活,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文題的材料部分由曼德拉的3句名言佳句組成,第一句講明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的可能,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第二句闡述每個生命都有可能遭遇失敗、困難和挫折,關鍵在於能否超越自己,“再度升起”;第三句揭示人生的真諦在於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三則材料綜合起來,實際上談的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人生實踐和人生理想。一個人活在世上,沒有夢想,就不可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要實現夢想,必須具有堅韌不拔、超越自我的精神,惟其如此,一切才皆有可能。寫作時,最好把3句名言佳句綜合起來,展開論述,也可以某一句為重點,深入挖掘,用多角度、多層次的發散性思維,旁徵博引,活用論據,結合生活實際,提出有創意的觀點。寫作時,要擺出現象,追根溯源,認清本質,由此及彼,展開合理的聯想想像,既要表達深刻的生活體驗,又要寫出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預測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托爾金說:生長的緩慢與長成後的精彩,為樹這種植物增添了一層神聖感。

英國諺語:濛濛細雨持續得長久,暴風驟雨一掃即過。

俄羅斯諺語:走得慢些,走得遠些。

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麼思或感?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 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 不得脫離材料及含義的範圍作文; 明確文體,但不得寫成詩歌; 不得抄襲,不要套作。

這是一個多則材料作文題,題中所提供的3則材料都強調了“慢”的作用。寫作時,可以由材料本身展開聯想。第一則材料表面上說的是樹的生長,實際上說的是人的成長;第二則材料表面上說的是自然現象,實際上說的是人生哲理;第三則材料表面上說的是生活常識,實際上說的是生活理念。綜合3則材料,可以得到啟發,“慢”與自然生長有關,與人的成長有關,與生活態度有關,與社會發展有關。因此,寫作時可以從生活態度的角度切入、可以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切入、可以從人生的角度切入、可以從品讀文學的角度切入,要善於挖掘“慢”的內涵,在“慢”字上做文章。寫作時,最好把3則材料綜合起來,展開論述。也可以以某一句為重點,深入挖掘,多角度、多層次地發散思維。同時,要在明確命題意圖的基礎上,找出感觸點,抓住動情點,一定要密切聯繫實際,可結合自己或身邊生活中的例子,努力寫出深刻的感悟,注重邏輯思辨,閃爍理性光芒,讓文章深刻而厚重。

預測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班會上,同學們正就人生價值和自我成才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有同學引用《論語》里的名言佳句“君子不器”來闡述當今時代需要的是通才,強調要成為多才多藝的人才。也有同學提出“君子當器”,認為當今社會更需要的是專才,呼籲大家成為有專門特長的人才。

上述討論,引發了你的哪些思考和感悟?請以“君子不器/君子當器”為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自己的經歷、感受和見解,可以講述身邊的故事,可以抒發情感,也可以發表評論,闡述觀點。

要求: 立意自定,角度自選。 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不少於800字。 不得抄襲。

這是一個二選一的命題作文,也是關於人生價值的話題。寫好這個題目,首先要理解文題中“君子”的基本含義。君子一般是指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器”即“器具”,器具的特性主要有三:一是用途,即有較為固定的用途;二是定量,即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即有一定的性質。無論選擇哪個題目,都要對“器”的內涵和外延做比較深刻的解讀。“器”與“不器”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截然不同。其次要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就文體而言,此題記敘文或議論文都可以寫,但是想寫好不容易。一般來說,寫記敘文在內容的選擇上有一定的難度,無論敘事還是記人,要凸顯“君子不器”或“君子當器”的主題較難,需要動些腦筋。比如,可以採用“大題化小”或“虛題實寫”的方法,選擇現實生活中特定的人,他怎樣“成器”或“不器”的過程,描繪其形象,刻畫其性格,彰顯主旨。但關鍵要詳細寫出具體的故事情節。要注意對文章主題意義的挖掘,角度力求新穎。同時,要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努力寫出獨特感受,表達真情實感。寫議論文,要有鮮明突出的中心觀點,要明確表達對“君子不器”或“君子當器”的或肯定或否定的看法,不能模稜兩可。在論述過程中要力求把自己對問題的見解說深說透,同時也要注意辯證思考,不要忽視一分為二看待事物的方法。當然,寫議論文還要注意論證的著力點要準確到位,應重點從某一角度切入,注意論證的全面性與層次性,不能盲目套用“三段論”等固定結構模式,語言要簡潔明快而又不失睿智。議論不能泛泛而談,應盡力在“深刻”上做文章,力求以“理”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