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咬文嚼字到心騖八極—談談聯考話題作文的審題

作者:四川省金堂中學童華池1999年,一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作文題開創了“聯考話題作文”的新時代,迄今為止,“話題作文”已經連考了六屆。實際上,1999年的命題,並沒有出現“話題作文”的字樣,原題是“請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的範圍,寫一篇文章”,“話題作文”的概念是當年考完以後,專家們總結出來的。從2000年開始,“話題作文”四個字正式出現在聯考作文題目里,直至今年。 剖析話題作文的題目,不難發現,題目是由這樣幾個部份組成的:話題材料、話題導引、寫作話題、寫作要求。請看1999年聯考全國卷的作文題: 隨著人體器官移植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功,科學家又對記憶移植進行了研究。據報載,國外有些科學家在小動物身上移植記憶已獲得成功。他們的研究表明:進入大腦的信息經過編碼貯存在一種化學物質里,轉移這種化學物質,記憶便也隨之轉移。當然,人的記憶移植要比動物複雜得多,也許永遠不會成功,但也有科學家相信,將來是能夠做到的。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它將引發你想些什麼呢?請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的範圍,寫一篇文章。[注意]①寫作時可以大膽想像,內容只要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有關就符合要求,具體的角度和寫法也可以多種多樣,比如編述故事,發表見解,展望前景,等等。 ② 題目自擬;③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④不少於800字。以上第一段文字從開頭到“記憶便也隨之轉移”即是話題材料,“當然”到段末可說是話題導引;第二段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則是考生所要寫作的話題了;第三段文字對寫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所謂審題,就是對題目的四個部份的內容完整了解的過程——“了解”到悟出題旨並明確寫作要求。要達到這個程度,須對組成題目的全部文字咬文嚼字——這樣說似乎誇張了一點,但強調一下是有必要的。 話題材料的取材是很寬泛的,從內容上看,各個門類的材料都可選取;從形式上看,科學實驗摘要、幾何圖形、寓言故事、網上聊天記錄、名著中的文學形象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列舉,等等,都出現在了聯考的考題里。1999年的話題材料公認是最難的,首先是“話題作文”是開創性的,而“移植記憶”的科學實驗又不為所有的考生熟知——儘管材料對之進行了表述,但由於缺少細節,不少考生仍是一頭霧水。2000年開始,材料的難度有所降低,如2003年的材料,是一則出自《韓非子》的寓言《智子疑鄰》,這則寓言故事考生在課本里或是在課外閱讀中是見識過的。不過,對之的理解還是不能掉以輕心,要認真閱讀材料,領悟出寓言的寓意——諷刺了那些不經任何調查研究就亂加指責和懷疑的人。 話題導引是對話題材料的詮釋、評論,或是對其內涵、外延的拓展、延伸,具有很強的啟發性。考生應仔細閱讀,以更好把握材料的精神實質,並打開寫作的思路。1999年的話題導引就很典型:首先,它指出了人和動物是有區別的,然後,提出移植記憶成敗的兩種可能;在“成敗”中選擇了“假設”的命題。有了這種導引,考生就比較自然地進入了設定的話題的情境中。2004年四川考生考的一套全國卷,作文題的文面上缺少了話題導引,但在話題材料中,卻能發現它的“蹤跡”: A:快樂的人生,也會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卻常常誇大挫折,放大痛苦。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個雞蛋,放大成失去一個養雞場的痛苦。 C:考試失手,競爭失利,戀愛失敗,親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點,都是無法排解的痛苦啊? 網友A提出了人生中快樂與痛苦並存的規律,並概括出在對待挫折和痛苦問題上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網友B對A指出的一種人的態度進行了形象的詮釋;網友C則對“痛苦”二字進行了具體的詮釋。顯然,三名網友的話語本身,已經兼有了話題導引的作用。對這樣一身兼二任的材料,更應該特別留心。 對於寫作話題,“咬文嚼字”用在這裡就沒有絲毫誇張了。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要注意“假如”和“可以”:“假如”表明記憶移植只是一種假設——科學幻想,“可以”是在假定的前提下,必須寫記憶移植,而不能寫不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答案”二字已經虛化,或說是已成了廣義的“答案”,即世間一切有因果關係的事物的結果。2001年的 “誠信”沒有任何修飾限制。2002年的 “心靈的選擇”,“心靈的”對“選擇”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甚至是經過了激烈的心理的矛盾衝突後所進行的“選擇”。2003年的 “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和2004年 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話題的語法結構基本相同,關鍵的詞語都是那個“和”字。在這兩個話題里,“和”只是在表面上表示它兩端的“成份”是並列關係,而實質上,並不是並列關係。“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里,“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之間構成的是因果關係。“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之間是一種承接關係。最後要說明一點的是,話題不是考生要寫的作文的具體題目,而是對寫作範圍的一個大致的限定。 關於寫作要求,1999年提出了四項,第一項對思維方式、內容範圍、表達方式等提出了要求,這項要求是很寬鬆的。第二項是對具體的題目提出了“自擬”的要求。第三項對文體提出了要求——這一年除了詩歌,其他的文體開禁。第四項對字數提出了要求——考生一定要弄清楚,要寫多少字才合乎要求——沒有上限,卻有下限——不能少於800字,否則要扣分。2000年,“文體不限”了,解放以來經歷了幾十屆聯考,至此,文體完全開放。2001年,系統提出“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的三項要求,專家們稱之為“三自”原則——這標誌著話題作文的命題走向成熟。2002年,增加了一項“不得抄襲”的要求,對之, 社會上多有爭議,不少人認為這一條是多餘的——如果要抄襲,就別來參加聯考了——筆者也持這樣的看法——2004年,已經取消了這一條要求。2003年,在第一項里,增加了“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一句,明確放寬了對材料處置的要求。考生必須完整了解這些要求,還要注意每年都可能有一些微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首先是寫出“入格”的作文,而不至於造成過失性的失分。 審題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有了此番“咬文嚼字”之後,才能進入“心鶩八極”的立意、構思及謀篇布局成文的階段,故而,考生應過好審題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