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江蘇聯考拔尖作文集錦

2004-06-28 13:44:00揚子晚報

江蘇是文化大省、教育大省,聯考作文歷來佳篇滿目,今年也不例外。現經請示,在聯考查分之後,在不涉及評分標準和評分細則的前提下,公布數篇拔尖之作,以慰讀者企盼之心,以利今後的高中作文教學。

這些佳作,均有“機智”的構思。何謂“機智”?王蒙說:就是“虧他想得出來”。聯考作文要想脫穎而出,非得有個性、有創造性不可。我在“好”中選“好”時,主要著眼於該文有沒有一點其他考生沒有涉及的東西,有沒有一點令人眼睛一亮的東西。這些“東西”,不一定很大、很重,常常是輕輕一瞥,即如電擊石開,迅速揭示出生活的深層意蘊。

這些佳作,文化視野都比較開闊,作者能圍繞構思的焦點,在文學藝術的天地中神遊,在生活萬象的繽紛中送目,在人生哲理的燭照中凝思,然後“萬取一收”,將有價值的材料凝聚於構思的焦點之上,從而迸發出令人炫目的殊光異彩。

這些佳作,都有相當紮實的寫作基本功,並能展示比較成熟的寫作技巧。寫人時,能點睛,能傳神。敘事時,能開合,能興波。議論時,能分解,能剖析。故而800餘字中,山外青山,花明柳暗,談笑風生,瀟灑自如,給人不盡之餘味。

如此評價,是否誇張了?請君細讀諸篇,定會有自己的判斷。

或曰:這幾篇能代表江蘇40.5萬考生的水平嗎?我以為:能。因為這些拔尖之作是從許許多多佳作中精選出來的。江蘇聯考作文有一片遼闊的“高原”,自然會突兀起數十座“高峰”。站在“高原”之外,無切身之感受,是很難估量江蘇少年學子的才思和風采的。

我是江蘇人,聯考閱卷20餘年,每年都為江蘇的年輕人感到驕傲,為地靈人傑的江蘇省感到自豪。妄自菲薄,何益於快馬加鞭?

當然,冷靜的審視也是必要的。綜觀今年的江蘇聯考作文,有幾點必須引起中語界的重視。

第一,由於連續6年寫“話題作文”,文體不限,結果許多考生的“文體觀念”淡薄了,一下筆便是“哲理”,便是“抒情”,便是“四不像”。哲理是個好東西,但弄不好就會玄而又玄。抒情也是個好東西,但弄不好就會飄飄忽忽,言之無物。我在此懇切呼籲:江蘇中語界應當十分重視“記敘文”和“議論文”的基本訓練,讓學生寫出像模像樣的“記敘文”和“議論文”來。這對青年學子來說,是“基本建設”,可以受用一輩子。

第二,無論是平時作文,還是聯考作文,都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抒發真情實感;若能原汁原味地寫出中學生的生活狀貌和感受來,我省的高中作文水平將會有更大的提升。今年有一些考生,用大量的古詩名句來證明“水靈”、“山穩”,用大量的名人軼事來證明“水靈”、“山穩”,就是不肯留意身邊的事,留意人人關心、人人想說的事,結果削弱了文章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誠為可惜。李白高呼“黃河之水天上來”,有著強烈的時代震盪感;杜甫高吟“會當凌絕頂”,亦有著真切的人生感悟。當今學子,不但要留連古代的山水,更要關心現實的山水。“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完全有必要、有可能去“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大放時代新聲。

第三,要講求質樸的文風,不要堆砌華麗的辭藻。今年有一些聯考作文,濫用排比、對仗,隨便地揮霍色彩,簡直寫成了新的“駢體文”。此風不可長。“楷書”尚未寫好,就隨心所欲地龍飛鳳舞,肯定會弄得一塌糊塗。最高的文采,乃是“內涵的文采”,希望中學作文教學要在返璞歸真上苦下功夫。

願江蘇的山水更美。願江蘇的聯考作文更加沉穩,更加靈動。2004年6月20日於白雲園江蘇省聯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

佳作一 西安與南京:山與水的對話

西安與南京,長安與金陵,十二朝古都與六朝古都,一西一東,駐立在淮水兩岸,長江默默,秦嶺無言,無聲地講述逝者如斯的歷史。

西安,腳踏渭水,背靠秦嶺。連綿不斷的山峰給了五千多年的中國厚實的依靠。黃帝、漢武帝、武則天……一個個震爍古今的人物,不約而同地擠在秦嶺腳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黃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種來自土地最原始的堅實,一種亘古不變的沉靜。

南京,長江南岸的明珠,是蘇浙那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給了明珠最靈動的光澤。抬眼望,“秦淮水榭花開早”,回頭瞧,“紅杏褪盡,綠水人家繞”。那裡的“六朝舊事如流水”,那裡的“夜船吹笛雨瀟瀟”。南京用那上天賦予的水,勾勒出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好江南”。

秦嶺說:“世事白雲蒼狗,滄海亦會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時,謫仙借大塊之文章,為長安塗抹出盛世風華。波斯的寶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經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陽的牡丹,襯得我是千嬌百媚。誰說大山就沒有絢麗多姿的青春?”

長江頷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當年,當中原的文明已繁榮之時,荊楚大地還未褪盡野蠻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裡有如今的靈動飄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時的我,仍只是日夜沒心沒肺地流淌,許是在孕育著驚天巨變的暗流吧!”

秦嶺續道:“江弟!你我都曾有過不一般的性格,可後人為何要為我們的性格貼上標籤呢?說什麼‘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穩無言,江弟怕只能是美麗灑脫。”

長江回答道:“正因為世人的標籤,使得南京靈動有餘,而沉穩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看那繁華似雲煙的六朝啊,想來著實心痛。”

秦嶺說:“我也正有同感。現今的西部大開發確實需要那種不拘泥俗規、勇往直前的精神。”

長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與西安,肩負著中國的歷史與未來,應該攜起手來,取長補短,讓水不僅靈動,而且堅韌,讓山不僅沉穩,而且性靈。”

西安無言,南京無言,一個背靠秦嶺,一個腳踏長江,卻一起面朝大海,霎時春暖花開。

點評:此文妙在扣合題意而又能充分激活自己的諸多文化積澱,因此文章就顯得充實而又靈動;哲理與詩情,歷史與現實、未來,都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脫離了泛泛而論的虛浮和正反統一的俗套。應當注意的是,文章中所引用的諸多史事與詩詞,都是為作者所驅使,而非作為文章之裝飾。因此,顯示了作者以一種堪稱宏大的氣魄來從“戰略”上思考問題的能力。結尾“化用”海子的名句,尤為貼切自然,並賦予了新的意蘊。這樣的文章,若無豐厚的素養,是不可隨便模仿的。 (駱冬青)

佳作二 穩中求勝

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雲。英雄如雨,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卻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厚實,終脫穎而出,施展風采,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吉。

沉穩從志而來。一個人若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沉迷於現實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班超投筆從戎,志在報國,在對匈奴一戰中從容不迫,沉穩冷靜,終弘揚國威,不教胡馬度陰山。林則徐斬釘截鐵,志在禁菸,在與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穩中含剛,終虎門銷煙,讓洋人膽戰心寒。有遠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遠,心胸便沉穩下來,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穩也。

沉穩從難而來。一個人若沒有經歷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襁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豈能成所謂大事者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歷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身陷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

沉穩從無欲而來。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無欲就是沒有私慾,作大事者,不能因蠅頭私利而毀壞全局,只有這樣才能練就出沉穩的性格,贏得最終的勝利。如來佛祖拋除私慾,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眾生,諸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慾,心中自然無法沉穩下來,遇事則慌,處事則亂。霸王以一己私慾,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則必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矣。

宋公明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好漢的擁護,劉備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穩的性格也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讓我們擁有一顆和大山一樣沉穩的心吧,在我們的人生中也變化出不同的色彩來。

點評:這是一篇“規範”的議論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論點“為人沉穩,穩中求勝”之後,便從三個方面展開了充分的論述:“沉穩從志而來,沉穩從難而來,沉穩從無欲而來”。令人可喜的是,這三個分論點,並非在同一平面上展開,而是“層層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證,均采自高中語文課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劉備、孔明、班超、林則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為人所熟知。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古典詩文如《出塞》、《過秦論》、《阿房宮賦》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來”,且運用得十分熨帖。

文章語言簡潔明快、乾淨利落。

我還想藉此指出的是,高中生,一定要立足於寫好規範的記敘文、議論文;要想寫出一手好文章,學好現行高中語文課本當為第一要務。 (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 張雨仁)

佳作三 永遠的蔥鬱 永遠的中國

“智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