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讀後感

一些書是你非常感興趣,自始自終都興致勃勃,手不釋卷;有一些書是你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感興趣,越看越無趣,而最終放下,還有一些書是剛開始無太大興致,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但後來竟看的如痴如醉。《狼圖騰》就是這樣一本書。

書中幾十個狼的故事有機連貫,一氣呵成;情節曲折緊張,場面宏大而神奇。有大青馬勇敢鎮定地獨闖狼陣,狼口脫險;有蒙古女人和九歲小孩與狼徒手搏鬥,生擒惡狼;有蒙古獵人坐山觀狼群設伏黃羊,漁翁得利;有石圈裡的飛狼之謎,驚人推斷;有狼群與軍馬慘烈的生死決鬥,同歸於盡;有白毛風和蚊蟲的天災人禍,生死存亡;有人與狼的殊死較量,相存相依;有作者千辛萬苦餵大的小狼,狼性不改;以及小狼非凡的命運和悲壯的一生……最後作者道出了對小狼的懺悔、對蒙古老人的懺悔、對草原的懺悔,震撼了我們現在已經不會輕易感動的靈魂,讓我們在讀過之後不由自主產生無盡的思索。

我記憶中的狼是兇猛殘暴的肉食動物,而漢語辭彙中關於狼的詞語,全是詆毀和貶低:狼子野心、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狽不堪、鬼哭狼嚎、狼狽為奸……看來無知讓我們對蒙古人崇拜的圖騰——狼,從小就存在著太多的誤解和偏見。草原上的牛羊強壯了蒙古人的體魄,草原上的狼鍛鍊了蒙古人的品格,而我們下一代的獨生子女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受挫折教育都很差。他們物質上豐盈,但不能吃苦耐勞,缺少的是像狼一樣的性格和狼一樣的精神。

狼在捕食時的表現極為兇殘,但狼只有在飢餓時才捕食,只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會攻擊牲畜和人,這比某些飽暖思淫慾、物慾橫流貪得無厭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它視死如歸、不屈不撓,而且狼群中的友愛親情甚至讓人類汗顏。

理解了狼性,我們也就會明白為什麼成吉思汗的鐵蹄能夠掃蕩千軍萬馬橫跨歐亞大陸,就會明白中國近代屈辱的百年歷史。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曾經缺少狼性,當年幾個日本鬼子就掃蕩了一個縣城,趕著幾千名老百姓滿山跑。有了狼性,才不會有羊性的百姓;有了狼性,才會有千千萬萬個黃繼光和千千萬萬個董存瑞。

《狼圖騰》,狼性與人性的碰撞給了我們很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