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作文

我國古時候稱志同道合者為“友”,同出師門者為“朋”。因此,朋友是以道義相同為基礎的。道同則和,道異則分。所謂“道”,是指志向、立場、觀點。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建立在志同道合、相互信任基礎上的友情往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建立在勢利基礎上的友情最不牢靠的。

“管鮑之交”就是同道之交。管仲和鮑叔牙從小在一起,管仲家裡窮,他與鮑叔牙合夥做買賣,每次賺了錢總是多分些,鮑叔牙從來不計較,管仲幾次被炒魷魚,幾次當逃兵,鮑叔牙都不嫌棄他。在管仲身處逆境時他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是治國之才,幫管仲找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共同創造了齊國一段輝煌的歷史,難怪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而楚漢時期的張耳和陳余,從莫逆之交到分道揚鑣變成不共戴天的仇敵,正是因為志不同道不合。司馬遷說:“當初張耳、陳余貧賤的時候,能夠誓同生死,沒有二話,等到後來有了國土有了權勢,便相互爭鬥起來,為什麼當初能夠那么真誠地相互敬慕,而後來這么水火不相容呢?難道不是因為以權勢和利益為目的相交惹的禍嗎!”

管寧因華歆好財而“割席”,嵇康因山濤媚勢而《絕交》,“道不同不相為謀”,君子之交也。

二、相益為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君子交友以有益於雙方的發展進步為準繩,凡有益的就交往,凡有損的就絕交。有益是因為交友雙方都具有正直、誠信、博學的為人品質,他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幫助,使友情得到滋潤和升華。損友則不同,他們表面上甜言蜜語卻往往口蜜腹劍,表面上阿諛奉承卻往往暗箭傷人,表面上親密無間卻往往貌合神離,他們甚至與人交往的目的就是為了挖他人的牆角填自己的欲壑。

因此,與益友在一起,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與損友在一起,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

三國時的劉關張自從桃園結義之後,有福共享,有難共當,聯手打下一片傳頌千古的蜀家天下。三人因“義”而交,因共同的事業而名垂青史。

戰國時期的 孫臏和龐涓,原是同窗學友,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兩人情誼甚厚,並結拜為兄弟。後來因為龐涓的嫉妒、誣陷,使孫臏幾乎在魏國斷送了性命,孫龐兩人也從朋友變為仇敵。在之後的幾次齊魏戰爭中,孫龐兵戎相見,及至馬陵道戰役龐涓被孫臏設計,死於亂箭之下。龐涓是不折不扣的“損友”,他不能容忍孫臏的本事強過自己,權力勝過自己,威風蓋過自己,表面上稱孫臏左一個同學,右一個師兄,背地裡卻欲置孫臏死地而後快。

三、淡泊為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清淡、平淡、恬淡是交友的一種境界。這種交情,不用虛情假意花言巧語,無須形影相隨觥籌交錯,也不帶任何功利和欲望,不驕不媚,不急不躁,輕鬆,灑脫,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