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話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嘗躬耕於南陽俯瞰天下大勢二十餘年,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出深山,助其成就三國鼎立的局面。在此,僅僅從職場層面來觀其一生的成敗。

首先,技能知識層面。在加入劉氏集團後,他的主要業務就是攻城略地兼國家治理。在劉備三顧茅廬時,便語出隆中對定三分天下之策並成為日後行軍作戰的大體方略,對集團的未來有長遠的規劃。他不但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而且能觀陣圖善掌兵勢,一張“八陣圖”百世流芳。由於作戰的需要,他在陰陽、符咒和奇門遁甲上也有很深研究。在混亂動盪的三國時期,可謂業務知識全面,專業技能強大。

其次,業務績效方面。初出茅廬,便火燒博望坡、大敗曹軍將領夏侯惇。在曹軍大舉來犯時,火燒新野、水淹白河給予了曹軍迎頭猛擊。後來,在赤壁襄助周瑜擊敗曹軍、成就曠世功勳。再後來,爭奪荊襄時,三氣周瑜使其長嘆“既生亮,何生瑜”後吐血身亡。最後,幫助劉備站穩荊襄,出兵攻取益州,再敗曹操於漢中,奠定三分天下之勢,可謂業績顯著。

由於如此驕人的業務能力,使得上司劉備對其信任有加、言聽計從,諸葛亮的才華得以展露。

然而,諸葛亮為人張揚喜好出頭。在南陽躬耕時,“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還自稱“臥龍”。這一點引得關張二將極為不悅,好在劉備求賢若渴、胸懷寬廣。還有,孫劉第一次聯合期間,便多次自作聰明激怒周瑜。先是假意偷襲聚鐵山,後又草船借來十萬支箭,還拿出來顯擺以至於周瑜懷恨在心欲先除之而後快,多次險遭殺身之禍。幸好魯肅識大局,苦口婆心左右勸和,才未使大局崩壞。由此觀之,諸葛亮雖聰明卻不太識時務,這在職場上是容易招人忌恨的。

在奪取西川後,諸葛亮就升為領導副職,成為蜀國的二號領導。就東征而言,是劉備見兄弟被殺復仇心切上頭的一場悲劇。而諸葛亮雖然多次勸諫但是無果,後被留在川地守城、不得隨軍出征。後來,導致東征大軍遭遇夷陵之敗元氣大傷,諸葛亮是要負一定責任的。首先,作為二號領導不能和一號領導進行有效溝通、排除誤會,失去一號領導的信任、不能同心同德;其次,由於自己對東征的消極態度,致使領導下下達命令時被拋棄在一旁坐冷板凳、未能及時地為大軍解除危險。最後,一號領導劉備在白帝城明是臨終託孤委以重任,暗裡卻也是對諸葛亮心存芥蒂、吩咐李嚴小心提防,對他且用且疑。

劉備崩殂後,除了一個不學無術、扶不起的阿斗,在實際意義上諸葛亮是蜀國的一號領導,是發號施令的決策者。表面上,諸葛亮做得非常優秀,是道德標桿智慧化身;實際上,識人不清大局危殆,不能放權遺禍深遠。

首先,作為一號領導,雖有自知之明,識人卻不甚明,馬謖就是明證。早在赤壁之戰時,馬謖就跟隨諸葛亮,可以說師生情誼深厚。然而,在第一次出祁山時,馬謖失守街亭導致北伐大軍功虧一簣損失慘重,被諸葛亮揮淚斬殺。劉備曾經對他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由此看來諸葛亮識人之明不如其主劉備。

其次,諸葛亮作為一號領導卻不能很好的放權,他若知道後世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必定羞愧。他一生謹慎,凡川蜀大小政事軍事必親自處理。手下的人多是依計行事,難以自作主張,不能很好地在實踐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造成了兩個主要的後果:一是累倒了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七出祁山,嘔心瀝血夙興夜寐,最後身心俱瘁埋身五丈原。一個人精力畢竟有限,若是一味獨自支撐這個龐大的國家,身體如何吃得消、如何能長久。活活被繁忙的公務累死,雖是博得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虛名,但是於自身或是國家大計上都不甚明智。二是不能為國家培養人才,不利於國家長遠的發展。諸葛亮死後,除了姜維等少許人物,文臣武將大多平庸難當大任、可謂人才凋敝,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最後,鄧艾奇襲,蜀國就被司馬氏覆滅。作為實際上的前任一號領導,他難辭其咎。

由職場角度來看:作為業務員,諸葛亮確實是頂尖的,甚至作為二號領導出計獻策上諫勸導也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號領導後世應該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