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與陰影

傳說中的上古時期,天地一片混沌,萬物處於一片蒙昧之中。盤古一斧劈開天地,誕生了日月,世界便有了光。有了光,自然也有了影;有了光影,是非黑白便開始分明。

陽光與陰影是一對相生又相剋的矛盾體。陽光熱烈、明亮、通透地灑在大地上,於是使隱晦的陰影展現出羞愧的輪廓。陰影怯懦、森然、鬼祟地藏在實體的背後,巧妙地避開了陽光的透視與灼燒――陽光與陰影的界線明晰而深刻。

選擇陽光還是陰影――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

選擇站在陽光下,便選擇了頂天立地的姿態,更選擇了一份沉甸甸的承擔與忍受。“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陽光下生活的人們,必須褪去陰腐的氣息,活出一份坦蕩,不懼怕人性的污點在太陽底下曝光。希圖虛偽的修飾,固然能一時保存光鮮的軀殼,但真相和時間遲早會將他推到日光下,將那份光鮮摧毀、剝離。於是深陷學歷門的唐駿貓著腰灰溜溜地在陽光下低頭,不敢直視千年之前的孔子向為日遠日近而爭辯的黃口小兒們緩緩彎下的腰桿。

選擇站在陽光下,不僅選擇了一種人生態度,更選擇了堂堂正正的氣節和直面困難的勇氣。國運凋敝的明朝末年,是誰一馬當先衝出關隘闖入陽光下槍林彈雨的戰場?袁崇煥扛著那面千瘡百孔的大明的旗幟勇敢地面對瘡痍的大地和如狼的敵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陰影中敵我雙方的暗箭不約而同地向他射來,可他卻不願退後一步,寧願倒在陽光下的血泊里。越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那勇敢越是執著,越是悲壯――當多數人逃到了陰影中苟延殘喘躲避鋒芒的時候,荊軻留在了陽光下,岳飛留在了陽光下,秋瑾留在了陽光下……肉體和生命在烈焰中消逝,精神的光輝卻在太陽下永生。

然而舉目當今,我悲哀地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將陰影看作人生的溫床、生命的港灣。他們如饑似渴地拜讀著《厚黑學》,修煉著灰色技能,支撐起一柄柄抵禦陽光的傘,這還不夠,他們又羨慕並尋找著“官”與“商”的靠山,讓一生都安妥地躲藏在黑甜之鄉。陰影的安逸與暗箱誘惑了太多的人,讓他們忘卻了同樣寄生在陰影里的病毒與蟲鼠,甘願以匍匐的姿態犧牲尊嚴以換取所謂的成功。蟄伏在陰影里的人們,恐怕心靈的陽光早已所剩無幾了吧――慾念就像一座座大山遮蔽了所有的光明,卑屈的姿態也正是他們可悲心靈的縮影。

於是在這時候,我更懷念陽光滿地普照眾生的情景。我願更多的陽光照進人們心中,洞穿私慾的屏障,讓這世界更坦蕩、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