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山

想起故鄉,那如畫的詩篇,樸素的山,久久映在我心中。

——題記

暑假,我回到了故鄉,一個山裡的小村莊。

故鄉有山,卻不似張家界那般壯絕奇麗,峰陡山奇,也沒有高原那延綿千里的情懷。

故鄉的山不高,也不陡,但也不矮,不少,很常見,很普通。如疙瘩,長滿了大地的皮膚;如雲彩,布滿了整個天空;如大海的波濤,一波接一波,永不完絕。

故鄉的山,一座連一座,親密地依偎著,不知道哪裡是開端,哪裡是結束,只見那一起一伏,看不到結尾。這裡的山十分相似,沒有爸爸或爺爺的引導,我就找不著回老屋的路。山腳是一片又一片的竹子林,顏色碧綠,十分細膩,像姑娘的裙邊。竹林之上是些稀疏的松柏林,似墨染的現代畫,沒有規則,卻又似乎很有些意思。山頂上,露出一帶大塊大塊的岩石,好像堅硬的額頭,讓人心生敬畏。一陣風吹過,竹子一搖一擺,掀起了波瀾,還發出“沙沙”的聲音;松林也用那低沉的“嗚嗚”聲相應和,不知躲在哪裡的知了也來湊熱鬧,“吱——吱——”地叫著,聽著覺得滑稽。這裡夏天雨水多,山頂上常常罩著厚厚的雲,有不少雲片被山掛住,就在山的額頭上左右衝突一陣,再從一個山坳處逃走。

所有的山都被一條河圍住了。下雨的時候水就會漲起來,急急的,看不到底;平時,那條河清清淺淺的,悠悠地往前流,不知道去了哪裡。在山裡轉悠得久了,我發現了河的奧秘,原來,山上有不少小溪流,有的隱在樹叢中,有的就裸呈在岩石上,有的從泉眼裡流出來,有的從石頭縫裡滲出來,水滴匯成細流,細流聚向小河。人們在河彎彎邊洗衣服,洗菜,灌溉農田更是少不了它。

山是那么敦厚,它卻用水的涓涓情懷滋養著故鄉的一切生靈。

在故鄉,有我的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姑姑姑丈,還有堂哥表哥。我的爸爸出生在這裡,從這裡走了出去,但是我們常常在寒暑假回到這裡。

爺爺極疼我。我在故鄉的日子很少,爺爺想方設法照顧我。爺爺瘦瘦小小的,臉色如故鄉的泥土一般,那一道道的皺紋就像山間的溪溝,而那手掌就像極了松樹皮;話很少,看著我時卻總是笑微微的。每天早晨我醒來,爺爺就不見了,等我吃過了奶奶煮的面,爺爺才回來。爺爺就添一大碗還熱在鍋里的面,那面熬得久了,都快成糊糊了,可爺爺一句也不多說,就“呼呼”地吃掉。過一會兒,爺爺又出去了。我到山上去玩,才看到爺爺擔著兩隻大木桶,在田裡忙活。我曾經試著去提爺爺擔滿水的木桶,才吃驚地發現,別說提起來了,推動它都有些困難呢。我才發現爺爺竟有那么大的力氣。我怔怔地想,是什麼給了爺爺力量?是這故鄉的大山?

我愛在山上與同鄉的朋友們玩耍。累了,就采幾片葉子鋪在樹蔭下的石頭上,或坐或臥;渴了,就采樹上的山棗,或者到山坡上的瓜地里摘個沒熟的西瓜,我是遠客,不會挨罵的。有時會揪一種紫色的小果子吃,酸甜酸甜的,味道很好。在山上,偶爾還能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一塊漂亮的石頭,或是一種像劍一樣的木棍,在朋友們眼中,都是極好玩的。這次,我回來,爺爺上山砍柴時,順帶砍了些竹子,給我做了一副弓箭,好玩極了。

在山間靜靜地走著,風習習吹過,我感到自己是山的一分子,我是樹木,是花草,是知了,是沙粒,是清泉。啊!故鄉的山!

曾多次去過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稱的黃山,也曾去過雲霧繚繞頗具神秘政治色彩的廬山,還去過“天下奇秀”的雁盪山,“雲橫斷壁千層險”的太姥山,名山故然令人怦然心動,但使我時時難以忘懷的卻是家鄉的那些平常的山!

家鄉的山沒有奇松,也沒有怪石,更沒有溫泉,也不曾隱居過高人名士。有的只是一些柴草,灌木,和一些難以成大材的松樹,竹子等,還有先人們開闢的一壠壠山田,它的泥土呈黃色,非常適宜於種地瓜,土豆,正是因為有這些平常的柴草,灌木,和那些呈黃色的泥土,使家鄉的父老鄉親得以度過饑寒交迫的年代。

我出生於60年代,解放前的事情我只能從父輩的口中得知,但70年代“文化大革命”後期,我已十幾歲,當時經歷過的事情至今還記憶猶新。文化大革命“這場浩劫使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摧殘,它的影響遍及全國各個角落,我的家鄉也未能倖免,經濟蕭條,生產落後,民不聊生。70年代,家鄉已有2千來人口,雖然村莊前有幾百頃的良田,因為當時還不準單幹,統一在生產隊里勞動,大家出勤不出力,同時病蟲害又肆虐,所以畝產只有2,3百市斤,還要納大量的徵購,每戶人家所分配到的糧食非常少,當時每戶人家的人口又多,根本無法餬口。田裡的出產不夠人吃,當時又不準外出做生意,難道說要坐而待斃嗎?不,父老鄉親們上山去了。不是說”靠山吃山“嘛。

山上,先人們開闢的那一壠壠山田,正象一個個張開雙臂迎候遊子歸來的母親一樣已為孩子準備好了一切,近村莊容易搞到水的山田給種上稻穀,高處弄不到水的山田給種上蕃茹,土豆,山上的泥土呈黃色,稱”黃金泥“,泥土肥沃,細膩,種的蕃茹又大又甜,當時少有水果,我們這些孩子們常拿蕃茹生吃,味勝蘋果,雪梨。蕃茹煮熟後切成片曬乾製成蕃茹棗兒,則成了我們的零食。蕃茹刨成絲曬成乾,則成了稻穀不足的主糧。山上還可種土豆,白蘿蔔等,成了我們取之不竭的糧倉菜場。農閒時節,鄉親們便上山砍柴,夏天早上4,5點鐘,近山遠山,到處都已有人在砍柴,斧頭鐮刀聲相雜,鳥語聲相間,鄉親們問候聲相聞,山上一片沸騰。農閒時節砍下的柴,家家戶戶的天井裡堆成了堆,這柴比田裡的稻草好燒,做飯時煙少火旺又不容易滅,做的飯特別香。多餘的柴草呢便挑到江邊的碼頭,一擔1,2塊錢

用船運往城裡賣給城裡人。這山又是我們孩子們的樂園,果園啊。放學後,3,5成群結伴上山,摘”紅帽“(一種類似草莓的野果,味酸而甜,我覺的要比現在的草莓好吃),采野菜,掏鳥窩,真是其樂無窮啊!

黨的11屆3中全會以後,我的家鄉也象其他地方一樣富了,農村實行包產到戶,農民積極性高漲了,種的1,2畝田畝產也高了,好的田能出500公斤,家家戶戶再也不用為吃發愁了,做飯用煤氣代替了柴草。這時人們便不用上山了,漸漸忘了山。但家鄉的山就象一位慈祥的母親,當子女們遇到艱難困苦時,她便挺身而出為你遮擋風雨,毫無怨言,當子女們生活安康時,她便默默高興,無求於你。60,70年代,由於人們過度的砍伐,家鄉的山是遍體鱗傷,失去了蔥蘢之色。而如今,家鄉的山又象一位心態安祥的母親,由於少了為子女的操心,她變胖了,更美麗了。現在的山上,植皮很厚,各種植物自由生長,樹木竹林由於很少砍伐,都長得高大茁壯,遠望近觀,到處是一片片醉人的綠啊!前不久,我特地邀請了幾個同事去爬家鄉的山,當我沿著以前我的父輩們灑下汗水的山路去重溫我的童年的夢時,看著眼前那一片片茂密的森林,聽著那歡騰的潺潺溪水聲,還看到那些由於長久沒有耕作而漸漸被柴草掩沒的那一壠壠的山田,我多想喊一句:家鄉的山,母親的山!

我的老家在香城,那裡有我魂牽夢縈的山山水水。

香城始建於秦漢時期,位於普陽山下,滑將河東岸,取名鎮陽城。據金碑記載,此地建廟宇早而多,終日煙霧繚繞,故改名香城。

香城的東北方向有連綿的狼舞山和彎曲的盤山路,山與路之間有一塊很大的石頭,不知是什麼原因讓這塊石頭裂開了一條很窄的石縫,石縫中孤零零地生長著一棵樹,讓人驚奇的是,這棵樹雖深受”酷刑“依然樂觀,它的根部被石頭完全夾住了,它的身體努力向上,突破了石縫的控制,但已被夾得”血肉模糊“,露出了森森白樹骨,大石上面的軀幹仍努力挺直,明顯比石縫中的根部粗很多,它是在石縫的上部積蓄能量,我被震憾了。

這棵樹的周圍沒有肥沃的土壤,只有堅硬的岩石;沒有足夠的雨露,只有永恆的饑渴;沒有園丁的呵護,只有死神的覬覦。但它依然同樣的追求著春天的燦爛,憧憬著秋日的繁榮。我也曾見過長在石堆中或者貧瘠的沙石中的樹,當時的感覺只是一種好奇或者讚嘆之情,但這次我看到的是勇氣是倔強,是與大自然抗衡的膽識,是家鄉人的一種精神,我被深深折服了。

狼舞山的西北面是矬草峪,東北面是將軍堂,南面是羊皮莊,狼舞山向東延伸,又有一座很美的山介於羊皮莊和將軍堂之間,最有意思的是這座山有兩個名字,將軍堂的人叫它龍虎山,羊皮莊的人們叫它草山。我想:也許這座山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有老虎出沒,還可能有過傷人的事情發生,為了提醒不知情者故將此山更名為虎山。將軍堂有將軍鎮著,他們不怕虎,至於為什麼叫龍虎山,或者是為了增添將軍的威風又將此山更名龍虎山吧?一切不得而知,只能是美麗的遐想。那么為什麼羊皮莊的人叫它草山?我想可能就是因為這個莊的名字里有個羊字,羊靠吃草生存,因而得名。其實不僅這座山的名字,村莊的名字也挺有意思,就像”矬草峪“。我查了一下字典,”矬“是矮的意思,”峪“是山谷,”矬草峪“意思是長滿矮草的山谷。這兒也許曾經只是一個牧羊的所在,後來有人發現這兒很適合人類繁衍生息就逐漸定居於此,於是有了這個村莊。現在羊皮莊還真的因為養羊出了名,這是否得益於既有草山又有矬草峪?

家鄉的山真是一座座寶山:山上野果野菜品種多,質量好;野花四季開放。既飽口福,又飽眼福。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春來山里,薺菜、白蒿、米蒿、野蒜、榆錢、槐花……野菜的樂園,野花的海洋,讓你沉醉;夏來山里,酸酸甜甜的山托盤、酸棗、毛桃、野葡萄……還有那涼爽宜人的山中林間氣候,讓你流連忘返;秋來山里,野核桃、栗子、大棗,還有鄉親們新收的花生地瓜,把你管飽,還滿載而歸;冬來山里,可以採摘乾的果實吃,還可以割一些黃麥草回去,修修草房,給家畜家禽的窩加個頂,又暖和,又防雨。最好是下點雪呀!滿山一片皚皚,松柏越發蒼翠,草尖挺在雪上,既是路標,又在告訴你雪的深度,羊兒還可以上山吃草。哪怕冬季的草料不夠也不用擔心餓著羊。

我的家鄉在休寧汊口,這兒全不是詩人所吟詠的那種江南水鄉的風景,她沒有曲曲折折的水街,也沒有玲瓏秀美的畫舫。她也有水,那只是一路逶迤而來潺緩的小溪。她完全是山的世界。

休寧“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是家鄉的靈魂。家鄉多名山。一座山,就是一個神話;一矗山峰,就有一個傳說。家鄉的山,浸透了吳越的水,滋潤著幾千年來經久不息的神話傳說。那山勢之險、之奇、之秀、之美,千姿百態,氣象萬千,是看不盡的。家鄉的山,實在是太多,太多……

如果你坐上從黃山通往浙江的班車,穿行在205國道上,你就已經穿巡在我家鄉的山間了。走一路,便是聽一路的松濤,看一路的竹青柳綠,聞一路的木清花香。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就蜿蜒在座座山間,象“飛天”的彩帶飄舞在半山腰。而那不甚寬敞的公路,通常又是和水在一起的。公路的一側,可能是斷壁懸崖,也可能是半坡竹林;但另一側,定是有多情的水伴著它。可以是一條瀑布,那時何等激盪;可以是一條山澗,不急不緩,辭你而去;或者只是一條小溪,一路歡歌,向你奔來。山笑了,林海起伏,是山孕育著這多情的水,這些水,都是山的兒女啊!

也許坐在盤山公路的汽車上看那山顯得過於匆匆了,還不能看清那真正的山的面目吧。那就下車來,沿著清亮亮、潺緩的小溪往前走,走進那山的深處。這兒已經沒有平坦的柏油路了,只有一條石板路,彎彎曲曲的向山頂一路伸過去。跟著它上到山頂,你會驚嘆地發現,前面都是山,都是一樣的青松翠竹,綠意蔥蘢。那山綠得那樣深邃,你的腳下,不過是一條山脊罷了。山坳里,是一色的青瓦白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看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那山坳里的尋常人家,不就是“桃花源”嗎?他們在山坡上壘起了梯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他們與外界,僅此石板路相通罷了。

倘若沿著這條越來越窄的小溪,向另一座山走去。不時的,你會在溪水上發現一座小木橋,普普通通的就幾根山裡的圓木,走上去,搖搖晃晃,象盪鞦韆。也許就是這幾根不起眼的圓木,它維繫著山裡的一線交通呢?它是什麼時候就在這溪上搭建的呢?也許歷史已經久遠,歷經滄桑了吧。這豈不是大山深處的一段悠久的記憶,一處小小的謎團嗎?

山路漸陡了。你走進了一片茂密的樹林中。這兒雖稱不上原始森林,但也是何等壯觀的林海呀。樹木一棵緊挨著一棵,在這有限的空間裡爭奪這陽光。於是便一齊拼了命似的向上長,將下面遮了個嚴嚴實實,很是象《地下森林的斷想》一文中描繪的情景。林子裡,松針柏葉不知鋪了多少年,雨露陽光不知沉澱了多少年。

林愈深,小溪愈加逼仄。待走出這陰森的森林時,眼前只有一條小瀑布了,從山頂斜斜地掛下來。你的身邊,這時有些叫不出名的野花、野果。你有些渴了,可別惱,掬一捧山泉來喝,那山泉甘冽清甜,遠勝那名牌的“礦泉水”。

你再往前走,爬上眼前的最高峰。心想“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了吧。可當你爬上了頂,卻發現山那邊原來還是連綿起伏的山,還是那一灣清亮亮的溪水,還是那“桃花源里人家”。

家鄉的山,一路風景一路詩,看也看不夠,看也看不盡。我愛家鄉,愛那樸實、美麗、富饒的大山。

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山上儘是一些田地,半山腰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山上的人家遍布在山林中,每當正午時,家家便冒起了炊煙,慢慢升騰上去。山崗的外面,生長著一棵棵柏樹,連成了一片,好似一套綠色的外衣。我們時常去攀登山巒,一會兒又要看路,一會兒又要找路,真是苦了這雙眼睛。因為這裡是一座高山,深山老林的,自然行人很少。有時除了走一會兒遇到一戶人家的房子以外,簡直就沒有什麼別的人影了。通常人們都不喜歡這種氣氛,而我追求的卻正是這樣清冷的景觀,因為我覺得這很適合於我這樣的性格。每當過春節回家時,我總要去攀登攀登這座我十分眷念的山峰。山的頂峰上有一個破爛的馬棚子,還有許多零星分布的巨大岩石,只要我們攀登到了這個地方,我總愛在這個地方找一塊岩石坐下來,休息一下再走。在這個時候,我總愛眺望眺望遠處的景觀,似乎我很喜歡這裡的一草一木似的。我們走過岩石密布的地方,這裡又有一些人工挖掘的小洞窟,上面還刻得有一些我看不懂的什麼文字,顯得格外神秘。我們穿過這些地方,再繼續向前走,就到了與另一座山峰連線的地方了,從這裡可以到達另一座山峰上,因為這些山巒總是連綿不絕的。每當這時,我們總要停下來端詳一下這裡的景色,好像非常關心這裡似的。

山那邊也沒有什麼令人神往的茂密的樹林,卻只有一人來高的野草,泛發著灰黃色的光彩。大山的深處顯得十分寂靜,不時只有一些小鳥在天空上仰天長啼,這也正好合了我的心意,我來到這裡,正是尋著這樣的景觀來的,這能使我不被限制所約束。山的那邊,長滿了野草,只有一些稀少的樹木像一顆顆綠寶石似的鑲嵌在這茂密的野草叢中,似乎為大地穿上了一件厚實的羊皮大衣似的,而相信大地並不喜歡大自然為自己穿上這樣一件顏色過於單調的服裝。後來,生活在這裡的外婆才告訴我,這時因為過度的砍伐樹木而造成的,而如今,那裡的樹木已經被洗劫一空了,再加上最近發生的森林大火,導致了這裡的一派蕭條的景色,而色彩也顯得過於單調了。

處在半山腰的小河就像人的動脈血管一樣,又窄,又蜿蜒曲折,而對於我來說,窄窄的河床令我看了心曠神怡,而小河附近的草地更是翠色慾流,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在這些小河的交匯處,也有那深潭,而且裡面的水都是綠色的,一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在這些小河的附近,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這裡生機盎然,十分美麗。不像大山深處的那種死氣沉沉的氣氛,完全跟山崗上看到的景象不同。

我們身處的這座山峰也有懸崖峭壁,還有一些多如牛毛的亂石。我只要過春節的時候,一有時間,就要去登一登這座山峰,去摸摸山上的怪石,去看看山上的野景。覺得這裡就是我一個人的世界,沒有拘束,沒有害羞,我的性格也再此改變了,完全判若兩人。這裡的景色真是無與倫比,我太愛這座經歷那么多風雨卻依然堅定地矗立在大地上的這座山峰了,這座山峰時常牽動著我的心,我也時常被這裡的景色所吸引,這裡簡直是人間天堂!

在昏昏沉沉的夜幕中,我看到了一片柔和的光線,原來是山中明月出來了,望著山峰,我依然很眷念,但是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