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晶片”智慧否?

羅家倫先生在《學問與智慧》中寫道:“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沒有智慧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假如將來有一天,人類發明了一種智慧晶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無一不知,天文地理無所不曉。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智慧晶片真的是“智慧”晶片嗎?獲得人類已知的全部知識等同於獲取靈動的、不為世俗甚至規則所禁錮的智慧思維嗎?

“智慧晶片”僅限於“智慧型”,人類的獨立思維和創造力才是人類的核心競爭力。“科技強國”的口號喊了幾十年,我國的科技創新實力並未看到顯著的提高。有幾個家長能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做到手把手教授、口對耳傳輸?國人焦灼地渴盼創造力,但學生案頭的習題集並不見減少,喜歡發明創造的孩子更是鳳毛麟角。美國教育家斯金納曾說:“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最後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由此可見,“智慧晶片”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只能使問題更加尖銳和複雜化。

“智慧晶片”僅限於“智商”,無法代替為個人所有的獨一無二的情商。就好比智慧晶片只能提供豐富的原材料,要想將這些材料烹調為一道道可口的佳肴,還需要加入學習的過程和經驗作為不可缺少的佐料。如果擁有智慧晶片便可以一勞永逸,那人類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人人都博學,人人都擁有同等程度的大腦儲備,個人的獨特性再也無法凸顯,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被代替。我們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世界失去了多元,這種境況可能被少數有心人操縱,從此秩序不再、紊亂無邊。

“智慧晶片”僅限於“智囊”,如何巧妙地運用智囊,幫助人類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諸多問題,更需要我們深入地思考。“智慧晶片”就像百度搜尋,我們只需輸入關鍵字,就可找到與之相關的全部資料。智慧晶片使獲取知識不費吹灰之力成為可能,這無疑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們不排斥科技,但排斥人類對科技的依賴甚至寄生心理,因此,便利需要被節制,智慧晶片也需要被慎重對待。任何人都無法預知智慧晶片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在排除這些隱患之前,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在排除這些隱患之後,我們需要做的工作也有很多。因為知識如何運用,關乎理性良知與審美。所以,智慧晶片的使用可謂問題重重。

人腦畢竟高級於“電腦”,再高級的智慧晶片也無法代替人腦完成精緻而繁雜的工作,無法代替人類過著詩意的生活、創造美麗的藝術,更何況智慧晶片只是一個遙遠的暢想。珍惜自己全部的未知吧,因為正是這些未知,激勵著你探索世界,打造這世上獨一無二的“智慧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