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從名字上便可看出陶老推奉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說,可見其教育思想也是符合國民思想和國情教育。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正如陶老所說的那樣,出世便是啟蒙,進棺材便是畢業,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荒謬,但是靜下心來想想,不正是這樣么?中國有句古話“活到老學到老”,確實,古人的確這樣做,不這樣做便是另類,可用在現在卻大不一樣,大部分年輕人不肯學習甚至厭惡學習,這就是心境不夠開闊,沒有把能放下的放下。沒有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當然,知行合一不是讓你隱居山野去做學問,而是秉承著自己的理想去學習,若真的必要歸隱才能做學問,那做出來的也只是死文章,不堪大用,寧可不學。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統治階級們為何不承認此,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在於要求擴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這是一種莫大的人文關懷,寒門出優仕,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在日趨於成熟的教育體制下,陶老的這一教育理論已經實現。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生活之中處處有老師,生活之中處處可學習,生活和學習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對情侶,但是在大部分人的眼裡,學習是高尚的,他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持這種想法的人應該不是已經參透學問大義的學者,可能只是個愛好者,生活和學習密不可分,學習不會高於生活,他必須藉助生活,所以,“學”和“做”既是兩門學科又是一種態度。

可見,陶行知教育理念也好,教育思想也罷,他的中心闡述對象是“學”、“做”。一個人光會學而不知道做,這種人只能誇誇其談,而只懂得做不會學,那么只能是碌碌無為,教育上也是一樣,這便是知行合一,做和學,他們並不高深,僅僅只來源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