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還是求己

屈原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古人更希望自己獨立思索,以感悟人生哲理。我們的潛能隱藏在深處,需要以獨立的力量去發掘。我們多一份獨立,就少了一份依賴。

魚兒游於水中,鳥兒飛於風中,萬籟散於空氣中,方能入耳。我們乘飛機翱於空中,造潛艇游于海底,築石橋行於河上。人類看是“求”借這些工具征服自然。但我們從莊子“智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裡,可感悟到:自身之外皆虛渺,人生道路需要自己去選擇與開闢。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人生道路上,我們應吸取旁人與前人的精華,然後等待時機,抓住機遇挖掘自身的力量,發展自我。唐太宗廣納賢才,以人為鏡,方能勵精圖治。“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表面是“求人”,但它何曾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求己”。“思齊”“內自省”“明得失”“勵精圖治”難道不需求諸己嗎?

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海倫?凱勒亦能成作家,半身癱瘓的張海迪自學而成才。處於困境之中,每個人都彷徨、失落過。有些人往往不能安時處順,急於尋求他人的幫助,然而他們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將會減弱,對他人的依賴性將會加強。一旦失去他人的幫助,就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因此困境是依賴者無底的深淵。然而,困境是自立者的墊腳石,因為自己的力量可以是無限的。即使是給自己帶來痛苦的厄運,自己仍是命運的主宰。

貝多芬曾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讓我屈服。”一位偉大的音樂家既令人哀傷又令人驚艷,正是因為自身的力量才有驚人的事跡,對理想的執著與意志的堅強換來克服困難的無窮力量,而並不是主要靠他人的幫助。

依靠自己,造就了能屈能伸的韓信,誕生了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勾踐。“求己”,方能堅摧大山,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