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不“俗”

藥家鑫撞人後,居然“開弓沒有回頭箭”,而不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下車殺人,開車逃逸;某些人受到黑社會強收保護費後,居然“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不是“狹路相逢勇者勝”,膽小怕事,畏懼強權;當今我們擁有好的書香環境,某些人想的居然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而不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對俗話囫圇吞棗,不假思索地把俗話掛在嘴邊,並以此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信條之人,收穫的僅僅是俗話的表意,失去的卻是俗話的精髓。聽聞一句“兵不厭詐”,欣欣然仿佛獲得了真理,於是在做人做事時,虛與委蛇,不露真心,結果朋友越來越少,為什麼要忘記這句話的對面還有句“明人不做暗事”呢?聽聞一句“有錢能使鬼推磨”便對金錢充滿恨意,咬牙切齒,豈不聞還有一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某些俗話本身就是文化的糟粕,早已失去歷史的價值,以這些俗話為庇護,繼續昧著良心過活的人,更是為人不齒之徒。“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又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之類的俗話,那是市儈之徒的立身之言,早已失去了流傳的價值,我們又何必記掛在心落實於行呢?理智地選擇相反的俗話,“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不是更好?

判斷人生價值的天平並不在某些俗話,而在於人心,在乎真理。對俗話,也應學習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才是正道。

總之,俗話確實不“俗”,“俗”的是不能準確理解俗語之俗。如果我們能夠認真思考,準確定位自己,理智用好俗語鞭策自己,汲取有益的正能量,那必能引領我們朝著更好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