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境界

讀書與做人是一樣的。

讀書與做人都需要“靜”。教育局需要安靜的環境,這樣才能有所獲。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曾到集市上讀書,以磨鍊自己。剛開始,我是不太看好這種方法的,但後來也就變了。因為,當你真正讀一本書時,就會忘掉周圍的世界,忘掉自己的存在,與作者共鳴,這也就是心靈上的靜。做人就要“靜”。諸葛亮就說過:“靜,以修身。”靜,才能修身養性,提高自我。

讀書與做人都還要“淨”。讀書要心無雜念,心中沒有雜念了,自然也就淨了。這與做人是一樣的。洗濯污濁的心靈,讓心中永駐一股清泉,讓“淨”字常伴身邊,就會猛然間發現:呵!這世界竟是如此美好!

讀書與做人都講究“專”。“專心致志”一詞就可看出“專”的作用。只有“心”“專”了,才能“致志”。做人與讀書都是如此。讀書若不專,便什麼都讀不進去;做人做事若不專,便一事無成。蟹為什麼“非蛇鱔之災無可寄託者”?蚓為什麼“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這一躁一專,不必多講。

讀書與做人都要切記“思”。讀書要思,因為讀書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思又學什麼呢?這正如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這個道理。做人更需要思,而且要“常思、多思、善思”。有人問,思什麼呢?就讓曾子來告訴你吧:“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樓下不就有“三省廳”嗎?今天你思了嗎?

讀書與做人更需要“悟”。讀書需要“悟”。讀書如果唯讀表面,那就沒意思了,要細細品味,才能有所“悟”,“悟”後才發現:原來是這么回事啊!讀書竟是有趣!當然,要真正有所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細品。做人更需要“悟”,我們要“常思”才能有所“悟”,悟出人生。我們雖不能像釋迦牟尼那樣有如此之“大悟”,但我們亦能從自己的“小悟”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諦。

讀書與做人是一樣的。這不只是一句話,也不只是我上述的如此淺顯,更多的還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當有一天,我們真能品味到了“讀書與做人”是一樣的,那就真正意義上的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