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魯迅當雞肋

今秋起,湖北省高一新生全部使用人教版新課改教材,其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的作品明顯減少,《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紀念劉和珍君》三篇,頓時,評論風起雲湧。

魯迅作品真的過時了嗎?刪除魯迅作品到底是喜是憂,是福是禍?有人認為,應刪減其作品,將其請下文學神壇;也有人認為不能刪,魯迅作品薰陶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學子,說明它具有時代借鑑性,絕不過時。

我認為,魯迅先生的作品食之有味,棄之可悲,別拿它當雞肋!

從客觀上來說,誰能否認這位文學巨匠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呢?他以筆為劍,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社會陰暗,引發了我們許多人生思考和社會思考,即使在安定和平的現代社會,他對人生的挖掘、傳統與封建社會的剖白,也是極具借鑑意義的。如在《藥》中,魯迅先生巧妙地利用了情節暗諷,以血饅頭掀起華、夏兩家命運的相連,揭示了近代中國被灰暗籠罩的悲慘狀況。而今天,作品中隱藏的傳統觀念還在社會滲透:以諧音定運氣,忌4搶9的現象不也在時時提醒著我們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嗎?

而從主觀上來說,學習魯迅作品對中學生來說是思想的萌發和積澱。我有幸在學習課文後到紹興旅遊,感受這位巨人生活的地方。故居很舊,牆面脫落、桌櫃發黑,而且人滿為患,但是那種古樸的氣息充溢周圍,古書的芬芳還在屋子中久留不肯消逝。烏篷船、百草園、三味書屋、鹹亨酒店,都如書中說的一樣,真實並詩意地存在著,如此一去,感觸便自然是另一番滋味。

對於魯迅作品,每次閱讀都是感緒的激盪,豈能棄之?語文教材固然要給更多的文學家足夠的位置釋放他們的火花,但文學巨匠的魅力,是不容被取代的。

廣州市花都區秀全中學高三 黃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