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活著》有感

“洗盡鉛華,餘味猶存”是我讀完《活著》這本書的最後感慨,它正如作者余華一樣具有令人折服的魅力。

余華是個十分成功的作家,他是一位顛覆大師,被譽為現代中國的巴爾扎克,樸實的外表,運用最樸實易懂的語言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作品,而《活著》就是代表作之一。

《活著》這本書以福貴老人一生的故事為線索,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以福貴的經歷再現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的現狀。

曾經的福貴年少輕狂,“無可救藥”,最終將僅存的“雞”般的家產輸光,於是家道沒落,父親被他氣死,他從此只能過起種田的日子。沒有了家產的支撐,再也不是闊少爺的他生活窮困潦倒,妻子家珍是個好女人,最終在丈人的要求下,家珍一度離開了他,卻為他產下一子有慶後回來了,然而上天並沒有因此而眷顧他,由於各種原因他的母親離開了人世,女兒因病變的又聾又啞,兒子因輸血過多而死去,長期的勞作以及疾病的纏身,妻子最終離他而去,而他的孫子也因飢餓過度,導致吃豆子時吃太快而噎死。接踵而至的災難厄運將他也摧殘得不成人樣了,

然而為了活著,福貴仍頑強地生活著,看著福貴對一生娓娓道來一個個死訊揪著我的心,一個曾經享受榮華富貴的人何以落至這個地步?我不僅對主人公生活的社會發出質疑。

然而,福貴他又是令人敬佩的,在“大躍進”“文革”

這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他經歷了複雜而悲慘的生活,他為了生存不得不向命運低頭,但他又有超越政治的生活意志,儘管晚年落寞的他仍舊不寂寞,“苟活”是他一生的目標。

而這也恰恰是作者讀福貴所處時代的極大諷刺,在多重困難的頻頻打擊下,人們的追求變得如此樸實而簡單,以至於可以說沒有了追求。

“活著”是全書的揭示,多少人為了活著而活著,多少人為了活著而死去,一位老人在田埂上用了一個下午向遊客講述了他的一生,此刻的他講述時心中已無波瀾,而余華高超的手筆卻令它如此的牽動人心。我用一天讀完了它,但我卻沒有真正的讀懂它,我想我不會讀懂它,那么就讓它永遠活在我心中,讓歲月去咀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