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讀後感

合上書後,不得不承認西方在思想道路的探索上比中國走得更遠。馬克思韋伯,哈耶克,弗里德曼,凱恩斯……,我所了解恐怕的只是冰山一角。以前的我太無知了,因為個人情感而偏好中國思想,忽視了西方文明。真理是沒有國界的。科學的探究中應儘量避免情感偏好。中國也有在思想領域成果豐碩的時期,那是遙遠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各家思想各有信徒,各自在政治舞台上活躍。那時產生的思想是純正的是原創的,沒有受到任何意識形態的浸染。

自由的思考必然指向人性的最深處,指向人類如何構建群體,即社會體制。儒家主張以倫理道德治國,法家倡導以法治國,在閱讀中,會忽然發現這自由主義的精髓好像似曾相識,它對待政府的主張與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多么的相似。墨家的“兼愛非攻”又與法國的博愛精神有異曲同功之妙。

而後來的中國社會幾乎沒有真正的思想家。所有思想領域都有政治權利的介入,自由思想被壓制在強權政治之下。所以我們的民族文化顯得散亂,雖有很多優美的意境,詩詞,對人生宇宙靈犀一點的感悟,但總沒有成體系的思想著作,沒有引領整個民族精神的大思想家。再來看歐洲,英國女王對莎士比亞的寬容,對亞當斯密的尊敬,使得自由主義思想成了英國構建政治經濟社會的基石。只要自由主義的思想仍為英國人遵從,國家的發展方向就不會改變,政權的更替不會對此產生影響。法國的先賢祠中安葬著72位被認為對法蘭西民族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思想家,經濟學家等,他們是法國的偉人。其中有伏爾泰,盧梭,居里夫婦。

在這裡,這些思想的先驅者受到了全民族的瞻仰。有全民族對偉大思想家的尊崇才可能有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精神。德國更是討論社會制度變革不可饒過的話題,也是《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哈耶克主要的研究對象。此書詳盡地闡述了德意志如何在“計畫”上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最終通往極權主義納粹帝國。它主要從道德倫理和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潮的角度來論證計畫,國家社會主義,極權主義,納粹德國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

這對於中國的前進方向是極有警示意義的。社會主義的策源地德國走向了自由的對立面,是一次徹底的失敗,並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社會主義亦是半路夭折,朝鮮等國飽受計畫之苦,世界範圍內至今還沒有成功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先例。我們還應沿著這條看不到希望的路走下去嗎?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很可能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值得慶幸的是,現在中國年輕的一代與父輩,祖輩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差異,他們沒有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不喜歡馬克思,不讀毛澤東語錄,也沒有對共產黨的深厚感情;他們崇尚自由,崇尚個性的發揮,追求財富,追求個人的人生價值。這是人性的回歸。就社會思想來說,中國既有執著的社會主義者,又有激進的自由主義者,還有很大一部分秉承中庸之態度。

於是乎,這成了一個敏感的政治話題,牽一髮而動全身,誰都是小心翼翼的。不過進步還是有的,中國向自由主義的前進猶如蝸牛爬井壁,進三步,退兩步,總還是向上的。在閱讀過程中,我曾多次震驚地發現中國五六十年代的思想與納粹上台前夕的德國思想是如此的相似。而在這兩者之後,同是令人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和納粹的殘暴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