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故事》讀後感

讀完《院士的故事》這本書,我才知道中國傑出的科學家原來有很多,他們默默地為祖國做著貢獻,只是我們太孤陋寡聞了,所以不知道。

汪德昭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汪德昭把自己半個多世紀從事科研工作的經驗,歸納為“標新立異,腳踏實地;一絲不苟,自己動手”這樣幾句話。所謂標新立異,指的是研究工作一定要有創造性,不論是理論、實驗、技術、方法還是工具,都應當有創造性。

汪德昭在戰略上強調創造性,但在實際工作中,卻非常強調腳踏實地,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在審查研究生的論文時,不但要看選題、立論、實驗、方法,就是對論文的遣詞造句,乃至標點符號,都要認真推敲、修改。

汪德昭一生中發表的論著不算多,但他做的每一項實驗,都比前人有所創新,因而每一篇論文都有自己的特點。前些年,他發現有的科技人員只追求論文的數量,做了一點兒工作,卻可以寫出3篇、4篇甚至5篇文章。他對此深為不安,馬上發表了8點意見,指出科學家應對社會負責任,寫學術論文應當強調創造性,而不能玩弄數學遊戲,對一篇科學研究論文,加以改頭換面、喬裝打扮,變成好幾篇論文,這種做法是不道德的。

汪德昭還特別重視實驗技術,要求科研人員學會自己動手。1982年7月,在聲學研究所研究生座談會的發言中,他對研究生們講的第一條意見,就是要求大家必須重視實驗技術,培養自己動手的能力。對於這一點,汪德昭深有體會。1948年,他曾為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設計研製了可以測量1000個電子的電荷的高靈敏度靜電計,以及微量天平,得到國外著名科學家較高的評價。其中,高靈敏度靜電計被命名為“居里-汪氏型”。1941年,i.居里(curie)使用的一台德國造的靜電計壞了,因戰爭無法再買新的,影響到研究工作,請汪德昭幫助修理。雖然汪德昭並沒有修理過靜電計,但經過細心琢磨,用1個月的時間,終於設法把直徑僅1微米、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白金絲,焊在小小的銅柱上,使居里的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自此,汪德昭修理儀器的聲名大噪,不少科學家都來求他幫助修理當時戰爭狀態下無法找到備用品的科研儀器。直到1991年8月,法國的研究與技術部長h.居里安(curien)來華代表法國政府向汪德昭授勳時,在賀詞中還提到了這件事,盛讚汪德昭具有一雙巧手,並說:“汪是當時全法國能做這項工作的唯一的人”。

讀完《院士的故事》,讀完汪德昭院士的故事,我懂得了科學對於祖國發展的重要性。我們也要認真學習科學知識,不求以後可以成為像汪德昭院士那樣的科學家,但是至少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