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心安

古代某賢士,面對深夜送上門來的賄金,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沒人知道呢?你還是回去吧。

正是月黑風高的時辰,白日的喧鬧和探尋的目光都在夜裡沉寂。此時一箱流光溢彩的黃金擺在面前,加之行賄者“深夜無人知”的誘導,我想,這一定是個考驗意志的時刻吧。然而先賢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一瞬,我覺得整個夜空,都被這頂天立地的人格照亮了。

細細回味這八個字,一個“我知”,給予了它們最強有力的結尾——所謂,擲地有聲。這是一個文人對純潔靈魂的堅守,是一個生活在世俗中,沉浮在官場裡的人,對無愧的內心的執著。憑著這份潔身自好,我相信,他是挺直了腰板走在仕途上的,他也是帶著安寧穿梭在名利紛擾之間的。而這種光明磊落的快樂,正是無數行賄受賄、慾壑難填的官僚,無法從萬貫家財中取得的。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奇怪為何大多數身居高位的人看起來陰沉沉的,一點兒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安逸和滿足。我想,或許是他們的整個人生,都陷入了對利益的無盡的追逐,但在爭名逐利中喪失了純潔的靈魂吧。其實,這也許和小時候我們背著父母買小零食有相通之處——看上去我們獲得了想要的,但這個過程中的忐忑和羞愧,早將零食的味道消磨得所剩無幾。問心有愧的得利,反而會成為心靈的負擔乃至枷鎖。

“上帝”或許更多地來自內心,我們自己有時就是自己的上帝,對我們的所作所為一清二楚,據此對我們自己作出評判。材料中偷偷溜走的諸君們,我想,總不會覺得這不勞而獲的蔬菜比平時任何時候都來得鮮美吧——用時令蔬菜這種蠅頭小利換自己心裡一個比蔬菜保質期長得多的陰影,值得嗎?

我一直很欽佩中國歷史上那些剛直有節操的文人們,在他們的一生中,或許一貧如洗,或許屢試不中,又或許顛沛流離,但這些苦楚,似乎都比不上如玉美名、如竹氣節帶給他們的寧靜和快樂。而今天,沒有這些苦楚,卻為這些小利放棄心靈的寧靜,不是令人尤為奇怪的嗎?

就像古人曾說過的,做人做事,應只求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