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銅錢說方圓

說到銅錢“外圓內方”,確是一個既古老又現實的美學話題。

美在形式,又不是形式。有的形式“意味”比較明朗,如一些會標,旗幟上的圖案,畫個樂器表示音樂,幾條橢圓線代表跑道,很容易看出它所表達的內容,也有文學資料可供說明。“外圓內方”的形式,意味了什麼,就比較抽象,耐人尋味。

我們僅知道,這個形式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制時確定下來的,之後直至清代,一貫兩千年,沒啥變化。秦以前的各地貨幣,似刀,似鏟,似衣,似布,五花八門,倒是接近實物形象,從貨幣製作的生產工藝來說,“外圓內方”的形制,無論澆鑄、銼磨、用料、費工,都比刀呀衣呀的形制來得合理和節省,而且繩索一穿,攜帶起來也方便。從政治思想的角度看,它似乎象徵萬宇一統的皇權思想。七國紛爭的局面過去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了,新王朝一線貫穿,君臨萬方,開始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

但美學的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更需要我們去捉摸這種形式感里的哲學內容。在我國先民眼裡,天是圓地,地是方的,誠如諸子著作多次提到的“天道為圓,地道為方”。因此,著名貨幣專家千家駒、郭彥崗指出:銅錢的外為圓(錢體)像天,內為方(方即孔)像地,聯繫著古人的宇宙觀。秦王朝標榜的天覆地載,萬宇一統的思想,原來出自於此。

我不記得哪位前輩說過:做人也要像這銅錢一樣,外圓內方。“圓”即靈活圓通,“方”指規矩原則。這包含著一個並不陳腐的為人準則。似與毛澤東同志曾說的共產黨幹部要有松柏的原則性和柳樹的靈活性、適應性相通。

我們又知道,“圓”,無論線條或形體,在自然界比比皆是,唯“方”,非人工而莫為。在藝術家眼裡,“方”是秩序,是嚴峻,是人為,是規定,“圓”則始終表示自然,自如,自由,自在,這是一對矛盾,也包括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總而言之,在看起來十分抽象的形式里,可以裝進非常豐富的內容。這是美的形式的特點。因此,形式的美在於“意味”的無限,如果只能裝進一種內容,那形式的美感也就很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