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

故鄉,一個很溫馨的字眼,一個熟悉的港灣,一片夢思的樂園。三十年了,每每提到它,就會想起故鄉的點點滴滴,想起故鄉的香蕉林、小河、溫泉、攀枝花……還有故鄉的人。

香蕉林

我的故鄉在紅河南岸,哀牢山腳下。紅河就像母親的乳液,養育著一代代的故鄉人。在紅河水流經的地方,空曠的紅河谷,是一片片肥沃的土地。這裡氣候炎熱,雨量豐富,是典型的亞熱帶氣候,適合種植香蕉、芒果等熱區經濟作物。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初懂事的那時候起,故鄉就種有一片片的香蕉林,香蕉自然就成為了故鄉人的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生活在故鄉的人們,依託豐富的熱區資源,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展香蕉種植業,過著甜蜜幸福的生活。在其他兄弟民族忍飢挨餓的時候,故鄉人並沒有鬧過饑荒,這是上蒼賦予故鄉人的福分。

在故鄉,不須走出家門,就能看見一片片的香蕉林。它們分布在田野里,小河邊,上崗上,有的還延伸到庭院裡,成為了故鄉一道亮麗的風景。當風起的時候,那碩大的葉子就會發出“嘩、嘩”的響聲,就像一曲盛況空前的交響樂,那么美妙,那么令人陶醉……

香蕉林是曾是我們這些孩子的樂園。生活在鄉村,我們的條件自然比不上城裡的孩子,但我們有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天地和藍色的童話。大人出工的時候,幾個小朋友可以約和著一道走向香蕉林,我們可以在裡面做捉迷藏遊戲,可以像電影一樣有我們的戰場、防禦工事和敵人,並在廝殺當中尋找快樂。當你玩累得時候,你可以捧甘甜的山泉,解解渴,或者就地掘點芋頭、山藥等什麼的一道燒吃充飢。那時,這也成為我們這些村娃的最大樂趣。

生活中,故鄉人與香蕉樹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我們傣家人的眼裡,香蕉樹的用途很多,樹幹可以餵豬,可以包午飯,它的葉子可以包籠粑。

小河

故鄉的小河,是紅河主幹流的一條小支流。它源於元陽境內西觀音腳下,順著蒼翠幽深的河谷蜿蜒而下,幾經周折,從村子的腳下穿梭而過。它是家鄉人的經濟命脈,很久以來,一直不斷的流淌,養育了一代代純樸、善良的家鄉人……

歲月是無聲的,而時間是一把刀,它將我的記憶雕刻成一道道永恆,在我的心底傳唱。

遙想當年,我們光著屁股,光著腳丫,在河邊玩耍,在水中嬉戲,是多么的快樂。更有趣的是,放學後,可以約幾個朋友到河裡捕魚,我們捕魚的方式很多,有圍捕的、有支籠的、有拉網的……不管用哪種方式,只要出去走一遭,每次都會很有收穫,每當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當然大人們的捕魚方法就更多更富有成效了。但不管怎么說,也許在那個時候才能體會到什麼是天真與爛漫。

現如今,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們對植被的破壞,小河日漸變小,河床在增高,已沒有了魚兒躲藏的地方,小河變得像死一般寧靜,沒有生氣。兒時鳧水嬉戲的地方如今已不存在,呈現在眼前的只有一堆堆亂石。可每當雨季來臨的時候,小河卻又變得很囂張,它專橫跋扈、耀武揚威,吞噬著莊稼、牲口,乃至人的性命。面對此情此景,一股失落的情緒不由在心上頓然而生,記憶中的小河在我的心裡逐漸乾涸,我的心何嘗又感到快樂呢?

溫泉

在老家有兩股溫泉。按當地的本民族話來說叫:“熱水”。順著排沙河沿河而上,在不到三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開闊的河谷地帶,周圍綠樹環抱,野徑通幽,百鳥相鳴,是一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當你走到在這裡,會看到一片肥沃的良田,溫泉水就從不同兩丘田裡“咕、咕”冒出,這就是溫泉水的源頭——泉眼。

當自己還是不懂事的孩子的時候,認為溫泉是具有靈性的,是神靈在地下生火燒水,才會變得如此溫熱。那時天真的認為:從地下冒出的水,是被神靈加工所致,因為明明是從地下冒出的水,怎么會是熱的,總覺得不可理解,再說老人們也是這樣說,所以就相信了,直到我上國中,學過地理之後,才知道溫泉是由於地殼內部的岩漿作用形成的,或為火山噴發伴隨產生的,這才擺脫了“神靈論”的依附。

在老家,每年的冬天,總是要到那裡去洗上幾次溫泉澡。那時溫泉還尚未被開發,只是用石頭裹著泥巴圍起來,形成一個水塘,老老少少,就在裡邊共浴,實際上就是一個露天的浴場。當然男女是有別的,為了分開洗浴,不同的兩個泉眼就被分別圍成男女“浴池”,上面的一塘是女同胞用的“浴池”,下面的一塘是男同胞用的“浴池”,這樣男女就分開了。由於塘子小,有時近十人擠在一起,整個塘子被弄得混濁不堪,加上洗澡的大都是村里使活計的人,這樣水面都會飄著一層白色的污垢,像牛脂一般,夾雜著水體的硫磺散發出不同的氣味。每到這個時節,來洗溫泉澡的人特別多,人們只好一批一批的輪流著洗,有時要等上好幾個鐘頭。這樣有些行為不端的人就跑到山上,在對面偷窺女人們洗澡,弄得女人們一驚一呼的,讓人哭笑不得。

由於水塘是用泥巴和石頭圍成的,封閉性不好,在水壓的作用下,有時漏水,形成巨大的漩渦,一塘水就在很短的時間內流乾,害得洗澡的人在寒風中直打哆嗦。再後來,聽說溫泉已被村裡的民眾開發,成了一個度假村,而且效益很好,但這已只是聽說而已,我也沒有去過……

攀枝花

攀枝花,又名木棉花、紅棉花或英雄花,是一種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的落葉大喬木,高10-40公尺。

每到二、三月份,家鄉的攀枝花盛開了,一棵連著一棵,一片連著一片,整個世界可謂是“紅雲萬里”,每當看到它,我就會對它肅然起敬。它那高大偉岸的身軀,佇立於天地人間,傲視一切,給人一種超脫的感覺。對於它,我簡直無法用更多的語言來描述其颯爽的英姿,這之中的感覺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

在我的心裡,它是世間最美的花朵,那紅紅的花瓣,就像一串串跳動、燃燒著的火焰,將整個樹冠燒紅,是世間一切紅所不能替代的,有深紅、紫紅、鮮紅、暗紅、處女紅……它是所有紅糅合而成的紅,正因為這樣,我才對它情有獨鍾,也是我多年來心中裝有的情素。

每到攀枝花盛開的季節,我會背起小背籮,跟和祖母同去採摘攀枝花.去掉花瓣,整個花蕊就是一道美食.可以涼拌、素炒,最好吃就要數酸肉燉攀枝花.這是我們傣家人的一道傳統美食,是接待上賓才出手的好菜,一般人是難以吃到的.如果有機會到傣家做客,吃到這道才的朋友,算是有口福了,熱情的傣家人將你作為尊貴的客人,以最高的禮儀接待……

最值得一提的是,攀枝花的棉絲是做床褥的上品材料,可以做成枕頭、被褥,每到婚嫁喜慶的日子,傣家人都要縫上一對枕頭,一床褥子作為出嫁的陪禮送給兒女,這是父母送給兒女們最好的禮物。直到現在,仍然延續著這種禮儀習俗。

點黃鱔

“點黃鱔”是最富有情趣的活動。所謂“點黃鱔”就是夜間用明火照明捕捉黃鱔。在老家,點黃鱔已延續了幾百年的歷史了。

據老一輩講,開始的時候,由於條件不允,“點黃鱔”的照明工具只是局限於火把,但不管照明工具如何原始簡單,只要出去點一晚上,總會捕回滿滿的一籮黃鱔,老人們對我說:那時吃黃鱔就像割韭菜一樣簡單、便宜,多得不得了。但這已經是先輩們時候的事了,我們這些後人只能憑著想像去感觸,其他的就不可能了。

在我們父輩一代,黃鱔也是很多的。每當進入年底,我們河谷一帶的傣家人早已犁翻耙平了田,培好了田埂,蓄滿了水,等待著下年三、四月份的耕耘。而這段時間就是點黃鱔的最好的季節。

點黃鱔是很講究的,一般要選擇在晴朗無月、無風的夜晚為最佳,因為有月的夜晚,黃鱔很少出來覓食,而風大了則田裡容易起水波,視線不好,不便於捕捉。每當夜星點點,無風的晚上,父親會帶上我,提著汽燈,魚夾(用竹條做成的、帶齒的像夾子一樣的捕魚工具)和魚籠(用竹篾條編成的裝黃鱔用的工具),一起走向田野點黃鱔……享受生活的樂趣。

點黃鱔是趣味性很濃的活動,當我們點著汽燈,融入黑暗的世界,就意味著將享受更大的勞動成果。田野里萬般寂靜,只能聽到蟋蟀的叫聲,偶爾也會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它們經常在夜裡歌唱,歌唱這祥和的夜晚,豐收的夜晚。我們走在田埂上,用汽燈照亮田裡的水,水清澈而透明,看到的不只是水中的黃鱔,也可看到水中浮游的水生動物,如:螞蟥、蜉蝣,還有其他叫不上名字的水生小動物。

晚上出來覓食的黃鱔,顯得格外的“乖”,它靜靜地躺在以爛泥上,卻不知危險已臨近,等到你用魚夾將它夾住,才會拚命的掙扎,但也為時尚晚,等待它的是生死的考驗。點黃鱔要走很長很長的田埂,有時還要走入田中間,慢慢的照,辛苦雖辛苦,但其樂無窮。我們就這樣東捕一條,西抓一條,不過多時,就抓了滿滿的一籮黃鱔,這是我們的勞動成果,看到這些心裡總覺得滿足而踏實。而這之中的樂趣只有在老家才能體會,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後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照明和捕魚工具日趨完善,加上人類的猖獗,田中的黃鱔日漸稀少,現如今,出去點一晚上,只能捕捉到為數不多的黃鱔,而且個頭也小了許多,田裡的黃鱔正逐步消減,現在在市場上賣的大都是人工飼養的黃鱔,就營養價值而言,自然也就沒有原生態的好了。因為時常聽人說,市場上賣的黃鱔是用生長激素飼料餵養,不僅味道不好,還會對人體健康起負面影響,這樣每當看到市場上賣的,也不會前去過問,自然就談不上買了。現在吃什麼都不安全了,只有自己親手所為的才覺得有幾分安全感……

家鄉人

家鄉人是淳樸的。傣家人是水的民族,他們生活在紅河河谷一帶,性情像紅河水一般輕柔,他們和諧相處,做什麼事情總是協商在前,三思後行。有時遇到農忙或紅白喜事的時候,不用上門向邀,左鄰右舍的人們會不約而同的上門幫助,這在老家已成為一種習慣。

家鄉人是熱情的。長期以來,傣家人生活在水邊,水產豐富。河谷一帶是廣闊肥沃的土地,濕熱的氣候,決定了農作物的快速生長,這裡的農作物可以達到一年兩熟或三熟。因此,有人稱傣家人在的地方是“魚米之鄉”。這一點都不假,在傣家,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酸魚酸肉、五穀雜糧和喝不完的米酒,唱不完的酒歌。每當有遠方的客人到來,不管是認識的,或是不認識的,都會主動的上前問候,並邀請前去吃飯。如果吃飯的時候,能吃上醃製好的酸魚酸肉,那真是三生有幸啊!當然這熱情就更不用說了。

家鄉人是善良的。人道是:善良的人有福分。是啊!上蒼給予家鄉人,特別是給予傣家人如此恩惠,讓他們生長在豐衣足食的河谷熱區,過著甜蜜幸福的生活,這是善良的根本和保障。記得小的時候,經常會有乞討的人上門來乞討,只要來到的都會從米缸里橈一碗米給乞討的人,從來不使眼色,也不關門拒客,有時甚至還用好酒好菜款待。多善良的人啊!這也許只有家鄉的人才能做到,他們樸實,他們是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者,卻有著一顆熾熱、善良的心。而現在的人情冷暖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呢?我敬佩家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