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的糄米

糄米是生活在河谷地帶的傣家種植的一種傳統水稻作物,屬糯谷科。是傣家人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內容,也是饋贈賓客的土特產品之一。以其味細軟、回甜、口感好,深受傣家人和其他各民族的喜愛。

每年農曆五、六月,是糄米成熟的季節,每到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採收糄米。收糄米的季節性(時間性)很強,它不像其他穀物一樣要等到完全成熟才收,而是在谷穗青綠,米粒基本成型還帶有米漿的時候採收為最佳,一旦過了這個時間段,做出來的糄米就不再細軟,口感也就欠佳許多。採收糄米的季節,婦女們為收取糄米,都起得很早,大清早吃過飯就背上背籮到田裡採收。採收糄米是很講究的,不能亂采亂收,在田裡,婦女們會根據糄米的成熟狀況,一穗一穗的挑揀,一穗一穗的採收,可謂是精挑細揀。每到採收的日子,田園成了歌的海洋,婦女們唱起豐收的歌謠,歌詞大意為:

火熱的六月

是糄米成熟的季節

上蒼賦予傣家人的勤勞

稻田一條一條長又長

溪水清清魚兒肥

三天不吃狗肉眼會花

河谷熱啊米酒甘甜

河谷熱啊糄米飄香

遠方的客人

請你到傣家來做客

……啊……

婦女們經過精心採收,背回家中後用破碗將谷穗上的穀粒刮下,俗稱“脫穗”,這是一道簡單而富有樂趣的工序。記得小時候,我的祖母從田裡將谷穗背回家後,我會搬一個小凳子,坐在祖母身旁與她一道“脫穗”,在碗口與谷穗的摩擦下,發出“喳、喳、喳”的響聲,你一唱我一和的,好似一首生活協奏曲。在我的記憶里,這是我平生鍾愛做的一樁勞動。

脫穗之後,將穀粒放入清水中洗滌,洗去雜物和塵埃,濾去秕谷,只收取“飽滿”穀粒,俗稱“濾谷”。“濾谷”之後,將穀粒放入鍋中焙炒,要把水分焙乾,直到將穀粒焙熟直至微黃,以便於脫粒,焙炒這道工序與其它工序相比要複雜得多,也是最講究的一道工序。首先火要用溫火,不能用急火,用急火容易焙糊,如火候不夠會浪費很多時間。常言道:“增一分則過之,減一分則不足”,要掌握好火候,並用鍋鏟來回地翻炒,直到將穀粒焙熟焙黃,以達到脫粒的目的。在我的記憶里,祖母是焙炒糄米的好手,只要她經手的,準能焙出上好的糄米。每當看見祖母額頭上涔出的一滴滴汗珠,我就知道這是一道多么費勁的工序,祖母經常告誡我“糄米好吃,但要付出艱辛勞動的,不要浪費勞動成果,要懂得節約。”我也時常謹遵祖母的教誨,處處留心,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

以上講的幾道工序,一般都是婦女們做的,男人很少參與。

接下來是最後的一道工序是——脫粒,這是最具生活情趣的,男女老少皆可以參與。等到焙好出鍋後,稍加晾冷,就要用當地傳統的工具——碓(對穀物進行加工,脫去皮殼的工具。其構造利用槓桿原理,用一根長的木槓桿,架設於支點上,槓桿一頭裝有石制或木製的杵頭,人以腳踏槓桿的另一頭時,杵頭抬起,當腳鬆開時,杵頭即借重力自動舂下,使臼內的糧食得到加工。),來幫助脫粒,俗稱“踩糄米”。“脫粒”是較為費勁的,舂了要用簸箕簸,簸好又再次放到臼內不斷的舂,要反覆的舂上好幾次,簸上好幾次,直到將谷糠濾盡,方可吃到可口的糄米,此時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糄米了。每到糄米成熟的季節,整個村寨響起了踩碓的聲音,從寨子頭到寨子腳,彌散著歡快、祥和的氣氛。而此時,歌聲、碓聲、笑聲、吶喊聲交織在一起,響徹雲空,組成了一幕美妙、和諧的生活協奏曲,伴隨著糄米的清香,在村子的上空飄蕩……撩動了年輕的傣家姑娘的情愫,那婉轉嘹亮的歌聲悠然而起,歌中唱到:

狹長的河谷

金黃千里

空氣彌散著稻穀的芳香

傣家人從遠古遷徙到此

是因為

肥沃的田野吸引了他們

果樹成林

四季花果飄香

牛羊滿圈

五穀豐登裝滿倉

溪河清清

酸魚滿罐

男人有酒啊!耕田犁地不會累

女人手巧啊!縫衣刺繡奪天工

……哎……

在這樣收穫的日子裡,傣家男女老少有說有笑,一齊上陣,踩碓舂“糄米”,你踩累了換上我,我踩累了換上他,一家舂好了就接著舂另一家,直到把所有參與的人家都舂完為止。這是何等的和諧的場面,折射著鄰里之間的友愛,反映著一個民族的凝聚力。那些天真的孩子們,換上了節日的盛裝,在燦爛的陽光下追逐著、打鬧著,用童年的歡笑堆積著天真地童年。年邁的老人,手持水煙筒,蹲在和熙的陽光下,悠閒地吸著煙,留下掉了兩顆門牙的燦爛笑容,人們的心裡充滿了喜慶。

糄米是傣家人接待貴賓的上乘特產。在那段時間裡,隨便到那家竄門,都能吃到“考毛”(傣語:糄米)。糄米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燉吃,也可以熬成稀粥喝。我最愛吃的是燉糄米,這是我平生最難以忘懷的吃法,燉的方法很簡單,在碗中盛半碗糄米,再加點溫水或者冷開水,然後將碗放入鍋中,蓋上鍋蓋,待水漲後燉上15至20分鐘,便可食用。其味香甜、柔軟、可口,是世間難得尋覓的上好美食。只要到傣家來做客的人,傣家人都要用芭蕉葉包上一包糄米送給客人,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是祝願客人百事順利,身體健康的一種表現方式。如果有遠房親友,傣家人都要親自送到門下,與親友們一道分享口福。這天,不管送到哪一家,也要殺雞宰鴨宴請傣家朋友,回謝傣家人的祝福。真實再現了我國2019多年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的和諧,它不僅承傳著時代的文明,更是以這樣的方式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與團結。

時間是流動的,向前的。二十年前我還是無知的孩子,參與著我能參與的勞動,分享著我該享受的勞動果實。而今我已走上工作崗位,面對繁雜的事務,每每會想起童年的舊時光,想起家鄉的糄米,想起那段充滿收穫的季節。那些日子賦予我的不僅僅是回憶,更是我成長路上的一道插曲,它如同影子,無時無刻不在伴隨我左右,為我的生活增添了絢爛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