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

看完《廉頗藺相如傳》,除了廉頗和藺相如,其他的人物都很喜歡,特別是那個近似天真幼童的趙文惠王。我認為編者把這篇文章編進語文課本里,其用心不言自明--就像課後練習問“這篇課文表現出廉頗和藺相如怎樣的思想品德?”一樣的弱智。或許編者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只是想告訴人們應該像廉藺同志學習,學習他們大智大勇明辨是非顧全大局知錯能改愛國愛民。可在我以為卻恰恰相反。

廉頗,匹夫也。 藺相如,無賴也。 在完壁歸趙這件事中,受益最大的不是趙國也不是秦國,而是藺相如。司馬遷在《史記》里寫道:“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也就是說:完壁歸趙這件事根本就是個鬧劇。除了成全藺相如外,趙文惠王和秦王都只是個丑角而已。 說起成全藺相如,有兩個關鍵的人物不能不提。一個是宦官的頭子繆賢還有一個是藺相如的隨從。前者舉薦了藺相如才讓他有飛黃騰達的機會,這在古代歷史中實屬少見。

按理說對高人賢者,咱們古人可都是幹著打壓誣陷的勾當,至於舉薦人才這很難說的通,如果不是繆賢這人品德高尚就是他與藺相如有隙,想藉此凶多吉少的任務幹掉他。根據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然而,功勞最大的卻是那個連名字都沒有載入史冊的隨從了。就是他帶著和氏璧連夜逃回趙國,期間種種困難險阻擔驚受怕卻不為人所知。如果沒有他冒險送璧,如果他不顧職業道德把和氏璧占為己有遠走高飛,如果他貪慕虛榮把璧奉獻給秦王博得一官半職,如果他……

結合種種可能只能說明:這位隨從的素質真他媽的高!憑此問鼎戰國“最突出貢獻獎”是眾望所歸的。再加上藺相如不知羞恥的以玉石俱焚的姿勢相逼……種種巧合下才造就了完美的完壁歸趙,而歷史卻把功勞獨加給藺相如實在是有違公平,至少繆賢和那位隨從功不可沒。 如果說完壁歸趙這件事使藺相如展露頭角的話,那么在澠池會上他就充分展示了市井無賴的本色。 在宴會上,秦王叫趙王為他擊鼓,然後讓書記記下來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雖然趙王敢怒不敢言,可藺相如卻受不得這個惡氣,一再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不肯,藺相如這么說:“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用現在的話說是:你肯不肯,不肯,我就跟你拼了。十足的流氓氣。雖然這可以說藺相如勇敢忠心,但是這種手段與捆著炸彈搶劫的土匪沒什麼區別。最後,藺相如憑藉這件事到達了權勢的最頂端,官拜上卿比廉頗還牛逼。 再來說說廉頗。 廉頗是個將才,性格耿直,有話說話,他看不起藺相如就敢大庭廣眾之下說:“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我見相如,必辱之。”

從他身上很好地體現了山西兄弟敢愛敢恨的品性。可他偏偏死腦筋,明知道藺相如善於口舌,還被他一番說辭感動的自願背起荊條上門謝罪。說他匹夫,是因為他傻的可愛。

《廉頗藺相如傳》中最可愛的要屬秦王了。之所以說他可愛,是因為他竟然可以忍受藺相如這痞子接二連三的耍弄。比如在完壁歸趙這件事中,藺相如用“璧有瑕”這個藉口把和氏璧從秦王手上要了過來,然後讓他“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才能把璧交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