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作文

距離作文(1)

泰戈爾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我卻發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就站在我面前/我卻不知道你愛我。”

岸與岸沒有多少距離,只要有船/或者飛機,或者翅膀……/五湖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山與山並沒有多遠,只要有車/或者索道,或者腳步……/地球已是一個村落。而我與你距離很近很近,卻好似相隔好遠好遠。

童年,你是家中的頂樑柱,對你的依賴中更多的是崇拜。記憶里,當我睜開睡眼時,你已離開了家,天蒙蒙亮。夏日的陽光像是一根根刺,你黝黑的皮膚上被刺得通紅,額頭的汗珠不曾止過,跑過去為你送水,你卻催促我快回家,喝完了水又獨自忙碌著。我在門檻里看著你,卻不能靠近。國小,你是同學心中的威嚴叔叔,對你的崇拜中更多的是不解。我帶朋友回家,在臥室里我們聊得很開心,你端著水果滿臉笑容的走來,招待我的同學,突然間屋子安靜了下來,你沒呆多久就離開了,當我跑去找你,你早已不在家中,傍晚看到你伴著暗淡的晚霞回來了,我問你去哪了你不語,只問我同學走了沒有。我在路上看著你遠去的身影,卻不能靠近。中學,你是電話那頭不語的傾聽者,對你的不解中更多的是想念。背著沉重的行囊,獨自一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努力適應,有時候看到校門口看到有像你的人走進來,我都會停下來看看那是不是你。每次與我通電話的都是媽媽,我很想知道你的近況,可我從來都不會打電話給你,因為我似乎習慣了與你相處的距離,我們一靠近只會離的更遠。你也從來都不會打電話給我,只是在我與媽媽的對話中聽著我的聲音,只是在我要回家時,會發個信息告訴我你會在哪等我。我在這頭想著著你,卻不能靠近。高中了,你是飽經風霜的父親,對你的想念中更多的是擔憂。柏油路,是希望與危險並存的道路,你每天都在這路上奔波著,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校園中,大樹下,你翹首找尋著我,只是那一瞬,我那挺直的背多年的辛苦讓你的身體累了,我想在我成長的這條路上,你的心大概也累了。童年被動,少年無知,隨著歲月流逝,我才懂得原來我們的距離是你對我愛的保護。現在,最遠的距離不會再是距離,因為我已知道你愛我。

高一:墨散憶

距離作文(2)

每天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認識的,也有陌生的。通常遇到熟人,我們總會點頭致意或是給一個微笑,而對於那些陌生人,更多時候是毫無表情地檫肩而過。感覺這世界越來越冷淡,人與人之間似乎隔著一層微妙的距離。物理學上管這叫斥力,它說人與人之間始終該有些距離,這是必須的。

但還是忍不住會想:能不能沒有距離。不只是對熟悉的人,我更想和陌生人打一聲招呼。即使我們素未謀面,但既然遇見,想必也是有幾分緣分。不是想搭訕,只是想感受人與人之間最淳樸的感情。想到前些年有人組織了“抱抱團”運動,雖有炒作之嫌,但還是讓人心頭一動。

話是這么說,但要真正跨出那一步很難。即使現在的我說的如此誠懇,真正走在大街上,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始終不敢如此做。怕遭白眼嗎?好像不是。最怕的是人家面無表情,不生氣,不驚訝,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般,就這樣把你拒絕在千里之外。

都說網際網路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話也不全然對。因為在網上的我們有多少人敢把自己的真實身份公之於眾?打破距離,是我們最期待也是最害怕的事。人就是這樣的矛盾體。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究竟是否存在?能否存在?我有想過,卻也想不透。

我準備考個好大學,將來在大城市找份工作,安定下來。然而我又很怕,怕城裡人的冷漠,怕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遠的距離。不過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可以逐漸縮短的,只是時間的問題。雖然要等很久,我還是願意花一生的時間去等待,有沒有這樣的一天出現。

潮陽一中高一:淺汐

距離作文(3)

有一句話是:謊話被人說了一萬遍就成真的了。

如果問一下網友,這首詩是誰寫的,幾乎眾口一詞:作者是泰戈爾。

但去查找泰戈爾的詩集,居然查不到這首詩。

據說有上百萬的網友追捧這首詩。打開搜尋網站google,輸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查詢,讓人大吃一驚:竟然出現了近20萬個搜尋結果,而輸入“泰戈爾”只有2.49萬個搜尋結果。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相關網頁pageview(頁面瀏覽量)超過千萬。隨機將網頁點開,發現這首詩及詩中句子以各種方式被引用著,有的將詩製作在個人主頁上,有的給它配上音樂,有的襯上精美貼圖,有的將詩設計成自己在bbs上發貼時的****。個別網頁還推出傳遞遊戲,說將這首詩發給20個以上的網友,會心想事成,和自己相愛的人成為眷屬……這首關於暗戀的哀婉詩歌感動的讀者不下百萬。

現在,這首詩也有了商業價值,唱片公司、廣告公司、電視節目都開始引用,相關的電視劇也已經開拍。電視劇《似水年華》主創人員談到創作這部電視局的初衷時,就是為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這首詩。

作者之爭

網上引用這首有署名的大部分署為泰戈爾,但也有人借用果戈理的小說大加諷刺。講俄羅斯一名偽詩人伏西洛夫將這首詩當作自己的創作朗誦給大家聽,當太太小姐們感動得啜泣流淚快要崇拜他時,一名真理的扞衛者走上講台:“請允許我向親愛的伏西洛夫道歉,我說他剽竊是不對的。昨天我翻閱了泰戈爾詩集,發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仍然還在那裡……”可見網上有一股堅定的力量在保衛泰戈爾對這首詩的創作權。

許多人堅持泰戈爾對這首詩的所有權,依據是《讀者》雜誌XX年第14期上的引詩,署名是泰戈爾,摘自同年第5期《女子文學》(現改名《女子文摘》)。但據《女子文摘》一位編輯透露,這首詩是從網上弄來的。

一些研究印度文學和泰戈爾的學者表示,沒有見過這首詩。

香港女作家張小嫻“認下”首創權

不久,另一位名人的名字出現了。

在一個網頁上,這首詩的署名為香港知名女作家張小嫻。筆者是在網上對她的小說《荷包里的單人床》所附的讀者評論中發現線索的。原文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讀到這段話,我就從此愛上了張小嫻的小說”。

《荷包里的單人床》在XX年版中,張小嫻專門就這個文壇公案作了澄清。序中說,小說完成於1997年5月,講的是一個暗戀的故事,封面那段話是借書中主人公蘇盈之口說的。

張小嫻在序中稱:別人都以為我是抄泰戈爾的,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沒有抄,這真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網友們集體創作

在台灣一家網站上可查到這樣一段話:《泰戈爾詩集》漂鳥集、新月集、采果集、頌歌集、園丁集、愛貽集、橫渡集中均無《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一詩。其中漂鳥集總計326首,平均每首字數僅一、二行;最多為四行。現在網路上盛傳出自《泰戈爾詩集》“漂鳥集”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第一段和其他小段,雖無法一一查清真正作者,但在陽明神農坡醫學院(bbs.ym.edu.tw)九一級醫學系可以查到蛛絲馬跡,可推定是集體創作接龍。

據說,這首詩最早是在陽明神農坡醫學院的一些同學在bbs中集體創作的,最後在網上流傳。儘管這是一首假託泰戈爾的偽詩,但網上一位學者評價,將這首詩放在任何一位抒情詩集中它都不會遜色。這首詩將暗戀中男女的絕望層層抽剝,直至最不可觸摸的隱秘末梢。那種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的幸福,就因為沒伸手而永世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