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的故鄉

故鄉,每當想起這兩個字,腦海中浮現的是親人熟悉溫暖的面龐,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家鄉味道,血脈中涌動的是從未淡去的熱情。但席慕容的《沒有見過的故鄉》卻給了我別樣的感受。

席慕容並不華麗的辭藻充滿著真摯與深情,字字都是充滿靈性的,有著對故鄉別樣的悟性與理解。我被她的真打動了,漸漸的喜歡上了席慕容,喜歡上了她的《沒有見過的故鄉》。了解到席慕容的祖籍是在內蒙古,一個開闊明朗的地方,之所以這樣,作者才會在這個繁華的都市中固執的嚮往著自由了,固執的憧憬著沒有見過的故鄉,那個和作者內心一樣真實的存在。

作者對故鄉是無比嚮往的,但深深的情懷無以寄託,只任由著兒時積累的溫暖而越發懷念。瑞士男孩是幸運的,他那櫻桃樹的故事打動了作者也觸動了我。作者寫到“可是他對家的眷戀,對兒時的的追懷,對逝去時光的否認,都可以由這一課大樹,甚至這棵樹上的一根歪歪的枝幹獲得滿足”。是啊,對男孩及其家人來說,這樣一顆在我們眼裡及其普通的樹,因為有了他們對故鄉對逝去歲月的追憶和留戀,而賦予了這棵樹新的詮釋。這是他們對故鄉回憶的珍藏,對美好的珍藏。對故鄉的回憶總會寄托在一些事物上的,就如那顆櫻桃樹能給男孩帶來對家的眷戀,對兒時美好的追憶一樣。儘管隨著時間沙塵的覆蓋,家在心中永遠是一片淨土,永遠賦予著能讓人深陷其中,無比渴望與留戀的美好。記得當父母為了工作而將我帶到這座城市時,租了一個簡單的房子,空曠的院子便成了我的天堂。每當我在院子裡嬉戲時,總會看到媽媽趴在陽台上看著遠處出神。好久好久,時間就這么流逝,當媽媽晃過神來時,晚霞已經映紅了半邊天。當炊煙裊裊時,整個院子也熱鬧起來了,我依偎在媽媽身邊,聽她和阿姨聊天。聊著聊著,媽媽講到了那棵樹——院子邊的白楊樹。原來我的家鄉有著大片大片的白楊林,家鄉的人們是從小就在白楊林里穿梭著長大的。懵懂的我歪著腦袋回憶著,呵,好像還真想起了我5歲時,在白楊林里玩捉迷藏的情景呢。但家鄉終歸還是成了回憶,陌生的土地上媽媽跌撞著摸索,也就是這樣一棵白楊樹給了她多少的的鼓勵和滿足。原來那久久的凝望,是媽媽對故鄉的追憶,對家的思念,對逝去歲月的感慨。那顆默默佇立的白楊樹,好高好高,足以支撐起離家遊子的纏綿思緒,作為他們內心的依靠,給予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可後來高大的白楊樹擋住了電線桿不得不要被砍時,媽媽茶餘飯後時時嘮叨此事,夕陽西下總會落寞的看著那個缺口。是啊,少了那棵白楊樹,媽媽內心的感情就少了一份歸屬。其實每次的凝望都是媽媽在對故鄉,對逝去歲月的交流。那是融入每個人血液中的,根蒂在每個人心中最深處的的一縷光。不知媽媽的心是否如同少了白楊樹的那個缺口,是否會在夕陽染紅她的頭髮時,當院子再次在油鍋呲呲聲中熱鬧起來時陷入無根的回憶中,無邊無際?不會的,因為那棵白楊樹已經深深在母親心中紮根,儘管風吹雨打也動搖不了母親對故鄉的堅守。故鄉的點滴不會隨著時間的發酵而腐爛只會更加醇香。任由時代變遷變遷,歲月流逝,故鄉永遠是心中鮮活的存在。

回憶著故鄉,打開窗子看著身邊的這片陌生土地,我心中不禁有一些蒼涼。從小便來到這陌生城市,在這座城市的飛快的發展中,我也長大了,對故鄉本就零星的記憶,現在還殘留多少?當再次回歸故鄉時,也許已是物是人非。席慕容在文章開頭寫到:“纏繞著我們這一代的,就盡只是些沒有根的回憶,無邊無際。”成長在鋼筋水泥中的我們,生活於時尚繁華生活中的我們,對故鄉的回憶總要隔著厚厚霓虹燈所交錯的五彩色塊,庸俗浮華的城市使我更加渴望故鄉的那份寧靜淡然,故鄉永遠是心中最神聖的土地。作者也在憧憬著故鄉,在還是個孩子時就從父親口中一點點的勾勒描繪,懷揣著那種真切的渴望隨著故鄉的清晰而慢慢長大。作者從未放棄的拼湊著故鄉,我也從未放棄過對故鄉的回憶,還有那融入靈魂中的溫暖。回憶是幸福的,他能一次次溫暖我們或疲憊或沮喪的靈魂,回憶也是對心靈的一種洗滌,讓我們一顆純淨的心走向明天的開闊與明朗。家鄉的回憶需要我們用心去拼湊去珍藏,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