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來風雨聲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讀到後句,被打動了。風雨襲來之際,詩人表現出的竟是對花這般深切厚實的憐愛。

這種憐愛悲憫是人類共同傳承的良知,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學士周豫在烹飪鱔魚時,驚奇地發現有隻鱔魚向上弓起,一探究竟,發現母鱔奮力曲拱身體是為了保護腹中的子女。他的心弦在感動中被重重撥動了,自此他不再烹鱔。只此一舉,他便給人類文明添上了溫暖的一筆。“流水搖情,方使滿江春。”作為自然之子,我們本應有與生俱來的對別的生命的真切的關懷,使心如赤子般敏感芳香。那么,我們才算是真正回歸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自然;並因我們的善感之心,給自然增添了一份令人動容的神韻,甚至顯現出其存在的深刻意義。

對自然尚需有博愛之心,對於互相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我們人類自身,又怎能無動於衷?《觀刈麥》字裡行間充滿了對人民苦難的憐憫,詩人嘆道:“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白居易的悲憫之情噴薄而出,他的頭深深垂下,他的身軀卻因此偉岸。他的靈魂躍升到了安享吏祿的為官者難以企及的高度。佛和耶穌,願意為世人負擔所有痛苦與罪孽,他們的眼淚不為一己悲痛而是為芸芸眾生而流,他們的生命達到新的高度與境界,他們的慈悲受萬眾景仰,他們的信徒心中滿溢著對他們悲憫他人的感激。悲天憫人,情系萬物,可超脫人世間所有悲喜和得失,人間喧囂和繁華不能與之對峙,哪怕是輪迴的生命也不能夠。

然而常人若聞風雨聲至,誰有此憐花情?對風雨聲充耳不聞,人們的魂,竟全投到了名利場中。誠然,人當志存高遠,需遵循社會主流價值觀努力工作。可如果太執著於名利,恐怕“半生持劍,只逐水空流”。畢竟浮名與財富,並不能滌淨人心。看似生活富足,可實際捧在手中的,不過是一隻自慰的空碗罷了。眼淚還沒掉下來,已經忘了感慨,對周圍的一切,如此漠然和冷情!甚至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乏味生活的樂趣。劉鶚早說過:“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若彌足珍貴的博愛悲憫之情被時代前進的車輪碾碎,隨之到來的該是怎樣的一個冷酷逼仄的未來?整個世界被黑暗恐怖大口吞噬,生活充滿磨難,苦不堪言的最終是我們自己。

公益廣告裡這文明那文明說個不停,可是,這些豪言壯語卻因人於風雨中對一朵花的無情而淪為空談。若人們死守無情看客心態,所有對未來的美好架設都只是空中樓閣。常懷博愛悲憫之心,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生活充實而有意義;也讓世界多一股溫馨的暖流,多一份和諧與自然,那又何樂而不為?

詩文在綿綿的時光中輾轉為老去的墨痕,但此憐花意,不事張揚卻仍能跨越千載熠熠閃光。又是一夜,風雨聲傳來,我終於學會暫從繁忙的生活中回神,真心關切似乎與己無關的萬物。於是對詩人寫“花落知多少”的境界,更多添了幾分欽佩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