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

包容,能使一種東西走向成熟。

之於自然,它有如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之於人類,它又是上善若水,有容乃大;之於文化,它又促成千古積孕,文化之厚重,源於其包容的一面。

長江黃河,汲取了千百條溪流,是由積累逐漸走向壯大。當它以浩瀚而吞吐一切之氣勢流入大海,又有誰能察覺:它在自己往復曲折的路上,面對條條匯來的小溪,不分貴賤,無論大小,以它那包容的意識兼收並取,來者不拒。最終才促成我們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以勢不可擋的氣勢表現出那種雄渾、壯麗,更重要的是,它的包容不僅使之壯大,更使它成熟,當它歷盡千辛萬苦到達終點,它所流經的地方,生靈乍現。它也不再是剛形成的一條小溪——而是華夏大地上芸芸眾生頂禮膜拜的母親,更是一位以歷史走來,見證生命初開的行者!

一個常人,若能享受華貴,便是有物質財富。可這還遠遠不夠,只有當他有了包容一切的寬厚、達觀,才真正稱得上是有了精神財富,他的人生,才不浮泛。

米開朗基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尊重達?芬奇,總是對他的一切充滿敵意。但只有當他以自己的心境容納了達?芬奇的才能之後,他的藝術,才真正獲得開朗。一個人,若不能容納,便只能像塞緊的口袋:填充的東西再多,也不過口袋的大小而已。米開朗基羅若不是及時領悟到包容的重要,我斷言,他的藝術,也僅止於“大衛”而已!

瑞士雖富,可它缺乏包容,也應缺乏了文化積累的機會。因此,數百年來,它並不被列入歐洲文化的長廊。它的首都伯爾尼不建機場,更是拒絕包容。我想,閉塞它的並不是歷史,而是不包容。

相反,巴塞隆納喜愛包容——流浪者大街說明一切。也正因如此,來自世界各處的文明相互切磋,摩擦間閃出了火花,而真正成熟的文化也由此一次次誕生。我想,也由是之故,巴塞隆納聞名於世。

包容,不僅是胸襟,更是一種品性:自然界中,河納百溪,海納江河,所以才斑駁陸離,大象無形,它們以相互包容促成千古積蘊;人們相互包容,所以才取長補短,心靈互補;社會相互包容,所以文化衍生,文明進步。包容,你真像一座燈塔,引領著萬物,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