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溺愛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社會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所以會受到國家、社會、家庭的充分關注。但具體說來,一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他的未來。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當前,一些孩子受家庭的溺愛而顯得畸形。不少家長對孩子的疼愛已經發展到十分發指的地步。孩子走路跌倒了,家長急忙跑過去把他扶起來,還要輕言細語不停地哐哄;孩子吃飯,家長給他把飯送到嘴裡;孩子睡覺,家長給他被子鋪下,一直陪在旁邊,直至睡著,儘管這些孩子已八九歲有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當然,家長對孩子的疼愛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這種疼愛轉變成溺愛,就變了質了。我們常說,溺愛就等於抹殺了一個孩子,適度的疼愛才是有分寸的。只有適度的疼愛,合理的引導才能成就一個健康,能幹的好孩子。但不少家長對於這個道理卻孰視無睹。如果家長代替了孩子所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客觀上家長便間接抹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更談不上自我創新與實踐能力。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講一個博士生,他的成績非常優秀,卻因為從小受到父母溺愛導致長大後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終因父母的離世而自殺。

須知,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只不過這種惰性在某些人身上更會顯得十分突出。一個人如果從小習慣了父母的溺愛,那么他絕對不會是家庭的希望,社會的棟樑,祖國的未來。

就中國目前情況而言,不少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連名字都叫的異常親昵,像什麼寶貝、乖乖、小心肝等等。因為溺愛,所以出現了各種嬌縱,自私的溫室花朵,他們經不起風吹雨淋,稍稍遇到困難,便直言放棄,更有甚者,因一時的念頭而犯下彌天大錯,成為了監獄裡的囚犯。

毋庸諱言,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確實存在著極大的弊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家長們吝嗇一點你的溺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