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囂中尋求平靜

莫言曾說:“我想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喧囂的。”聲音使我們的社會生活充滿靈性,生命因聲音的存在而靈動起來。但聲音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喧囂這種現象,在喧囂中個人的孤舟難以維持平衡。

古時一位詩人在自家庭院中種了兩棵芭蕉樹,但當風雨來臨時,芭蕉葉沙沙作響,令他煩心不已,寫下了“當初是誰種芭蕉,風也瀟瀟,雨也瀟瀟”的詩句。他的妻子看到後在旁邊寫到:“當初是你種芭蕉,種了芭蕉,又怨芭蕉。”芭蕉樹沙沙作響的聲音成了詩人生活的喧囂,但他無法避免,我們亦如此。生命中的喧囂太多,同學間的嬉鬧對我們的學習造成了干擾,廣場舞大媽的音樂使我們無法安然入睡,社會中紛雜的輿論、各種各樣的學說充斥在我們身邊令我們無所適從。處於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都被喧囂所裹挾,但喧囂並不是只有負面的作用,我們也可以在喧囂中尋求平靜而不必“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周國平曾說:“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在喧鬧中周國平找到了自己一片安靜的樂土。正如歸隱田園的陶淵明,遠離了塵世的喧囂,樂享閒適安寧的生活。我們不必學習陶淵明搬入深山中,創造“無車馬喧”的環境,真正應做的是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在享受喧囂中得到生活上的寧靜。喧囂與寧靜本不應相對立,世人以為有聲則喧,無聲則靜,實則不然。我們可以在同學的嬉鬧中體味到友誼的甘甜,感受到友誼的力量,在生活中堅定前行。我們可以在廣場舞大媽的音樂與舞蹈中,獲得心靈上的享受,緩解生活中的焦躁與壓力。我們可以在紛雜的輿論中汲取營養,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嘗試去享受喧囂,不要緊抓著喧囂的負面而作繭自縛,那個埋怨芭蕉的詩人也能在芭蕉葉的喧囂中體驗到生活的平靜。

三毛曾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生命的大樹里,我們可以一半沐浴在喧囂中,一半享受平靜,在喧囂中愈發感受到安靜,在安靜中愈發感受到喧囂的正面力量。我們應當像一棵樹那樣,沒有悲歡的姿態,在世間的喧囂中尋求到生命的安靜。

眼因多留淚水而愈發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更顯溫厚。而我們的生命也可因喧囂而愈加明白平靜的意義與美好,在喧囂中尋求到心靈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