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知足常樂議論文600字

【篇一】

平生修得隨緣性,粗茶淡飯也知足。

——題記

桌上放著半杯水,悲觀的人會抱怨它的不足;樂觀的人則會慶幸還有半杯水,因而後者得到了滿足。

同樣的半杯水,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慨。這告訴我們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抱定一顆平常心,學會用感恩的心來感謝生活,感謝命運。等我們懂得了知足,生活便少了幾分抱怨,多了一些光明。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發人深省的。一個人如果痴心妄想,那他貪婪的心就永遠不會滿足,甚至可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嫦娥拋其夫君,偷食仙丹,妄圖成仙,換來的卻是廣寒宮的無限冷清與寂寥;和珅位高權重仍不知滿足,徇私舞弊,留下了千古罵名。而莊子、陶潛等隱士淡泊名利,逍遙世外,卻成就了千古流芳的美談。

世事就是這樣的辨證,上帝讓壞人享盡安樂,但最終以嚴厲的懲罰為代價;上帝給予好人平安與幸福,卻讓好人歷經磨難。這是公平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人生就這樣,沒有絕對令你滿意的事,關鍵在於你是否得到滿足,能夠樂觀地對待生活。

不過知足並非一味地安於現狀,不求進取,而是一種適可而止的生活態度。如錯把知足當作安於現狀,裹足不前,那你只會成為井底之蛙。

知足就是父母買給你玩具模片而你能自己拼好,知足就是朋友送你卡片而你不挑三揀四,知足就是珍惜一切來之不易的東西,包括生命。知足了菜根嚼著也香,知足了心裡永遠有著溫暖的陽光。

知足就要避免心理失衡。人們在給予的同時往往期待著、索要著,他們付出了就一定要求有回報,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為他們把得失看得太重、不易滿足,當然也往往會大失所望了。

請記住:學會知足,才能心底敞亮,少卻煩惱;學會知足,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風雨兼程的艱辛和幸福;也只有人人懂得知足,我們的社會大家庭才能和諧、平靜、適意而真誠。因為知足常樂啊!

【篇二】

人人都知道“知足者常樂”,孰不知“不知足才能常樂”。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髮明了許多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物品,如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若是他在發明了第一件物品時,就知足了,那么後來的那些發明也就沒有了,人類的文明社會也將會遲到許多年。我想,這應該不是他所想要的吧!正是由於他的不知足,才一股腦兒地蹦出了更多的新發明,加快了整個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他在不斷地發明活動中獲得許多的人生樂趣,也使我們大家更早地享受了物質發明的快樂。

瓦特,由於他的不知足,發明了蒸汽機,使我們在水中航行時不再完全依靠風力的作用,想到哪兒去就開到哪兒去!萊特兄弟,由於他們的不知足,卯足了勁兒,硬是發明了飛機,是人類的飛天夢想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空想。貝爾,由於他的不知足,發明了電話機,使我們不再需要驛道快馬,四起狼煙,瞬間就知道遠方的訊息。

他們,由於他們的不知足,使得更多的新發明不斷的出現,由於他們的不知足,使的我們的社會才能更進一步得到發展。

現代作家史鐵生,下肢高度殘疾,但他不甘成為一個毫無用處的殘疾人,便十分努力的拚命寫作,終使中國文壇多了一位新興作家。海倫·凱勒,亦是殘疾人,又聾又啞,可她不甘成為毫無用處的殘疾人。經過她的不斷努力,終成一位教育家。

他們,由於他們的不知足,使得文學領域中又多了一顆顆明星。

所以說,每個人只有不知足才能更努力,更發奮,這樣更能使自己不斷地獲得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快樂。在自我獲得快樂的同時也為他人創造了更多地快樂,使得人們的關係更加親近,社會更加和諧。

就像我們老百姓,在解放初期只想著能解決溫飽就好,可在解決溫飽後,我們又不知足了,就想著奔小康,在過上小康生活後,又為想過舒適的生活而努力。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所以,就讓我們“不知足”吧!因為不知足才能常樂啊!

【篇三】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最早是孔子說的,《論語》中記載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仁者壽,智者樂。”溯其本意即為:仁者追求山一般的崇高、寧靜、祥和;而智者追求水一般的快樂、靈動、悠然……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都會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性格不同的人衡量幸福的標準也不同,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終日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倒是好生自在,寧靜祥和,與世無爭,所以平靜的生活是一種幸福;俞伯牙與種子期的故事我們都有所耳聞,而在《呂氏春秋》中記載的‘伯牙摔親謝知音’的情感誠然令人感動,由此可見,天長地久的友誼也是一種幸福。不同的人追求的幸福不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它們都無貴賤之分。

“幸福就是開心”這種思維模式逐漸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其實也不盡然,追求幸福好比攀登高峰:若只為觀賞風景,盡可乘索道上山,一睹風光;也可一步步登上山頂,看到美景的同時,還會有一種征服大自然的成就感,而在攀登的過程中,愈是舉步維艱,到達山頂後的成就感變愈是強烈。同樣的道理,若想收穫幸福就應有所付出收穫幸福的同時必須是開心的,但開心的是未必能表露出幸福。

麻煩的是:有的人曲解了幸福的含義,而在這些人之中,有的以為腰纏萬貫的財富就是幸福,所以他們想著法掙錢而忽略了‘錢是掙不夠的’這一客觀事實,所以欲望從未被滿足,以至於年耄垂死時還對他的財產念念不忘,諸如此類的還有許多,無論是高官還是厚祿都不能稱得上幸福。

前不久‘走基層’活動中記者了解到大多數人覺得當下的生活稱得上是幸福,而且他們依據就是當今國泰民安,生活穩定。百姓們認為‘家庭和睦’,而這與《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

其中的思想不謀而合,從中能夠看出,幸福的含義就是人內心深處最真實樸素的渴望。

幸福其實很簡單,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肯為幸福付出,才能收穫幸福;而且要對自己的收穫予以肯定,世界上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悟幸福的內心;要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知足者方能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