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恢復正統”——“百家講壇”觀後感

讓歷史“恢復正統”——“百家講壇”觀後感

近幾年,歷史似乎突然火了起來,打開電視是循環播放的百家講壇以及各種歷史揭秘節目。走進書店,又是滿滿的各朝“那些事兒”和一本書讀懂各代史。

在百家講壇剛剛興起的那幾年,不得不承認,確實湧現出一批優秀的講師,像是閻崇年、易中天、劉心武等等。他們屬於有自己專攻的領域,對自己的學術範疇有著深入的研究。例如劉心武,作為在當代紅學研究中有一定地位的學者,通過對自己研究成果以及周汝昌先生等等大家研究進行綜合,取其精華,去除糟粕,將複雜的紅學內容用簡潔易懂的語言介紹給大眾,一時引發了再讀紅樓夢的熱潮,可以算是相當成功的。

而到現在,百家講壇的講師越來越多,講述內容越來越雜,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所謂學者,都試圖通過這一平台來成名成功。上百家講壇,然後出書,巡講,似乎成了一大批人“成名”的固定套路。上過節目,總有人會買賬。而就他們本身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水平並不過硬,在講述歷史時,更是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很容易對觀眾產生誤導。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出發點很好,但如果不能保證高質量的節目,結果難免適得其反。

同樣的還有如今泛濫成災的歷史書。假期去書店,走到歷史書的一架,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速食”類書,像什麼“一本書讀懂中國史”、“一本書讀懂近代史”,而真正大家大作,都被淹沒在它們之中。當然不排除有些書確實不錯,這種類型也確實迎合了當代人的“快”心理,可是仔細想想,幾千年的歷史,豈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能夠敘述完全的?這樣的文化泛濫,只會給人們造成越來越多的錯誤引導。

我面對前輩們窮盡一生的研究成果,崇敬非常,而面對如今這看似紅火的歷史熱,卻有一絲擔憂。很多歷史院校招收的學生數量已經呈現明顯減少的趨勢,而快餐歷史再發展下去,會不會越來越沒有人願意投身歷史研究?會不會在大眾看來,歷史學是個多餘的存在,研究者多年的汗水付出,純屬吃飽了撐的?細思恐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