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冊第一單元作文:“掃一屋”與“掃天下”

人生均有夢想,或者說理想;古往今來何其多的人,都想乾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功業來。但終究能名就功成的,相較於基數龐大的人群,總歸是鳳毛麟角。時下的情形也不例外,許多人豪情滿懷,鬥志昂揚,渴望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佼佼者;希望振臂一呼,趨之者甚眾;最不濟,也要謀得一席地位,權利出於左右,不敢讓旁人小覷;但是先拋開個人的心術、道德、價值觀念等諸多因素不談,光是個人的基本能力,能否做得到這一點。

尤其是時下許多人,一心只想著做大事,眼空無物,看不到或者看不清身邊得小事,即便是看得清楚明白,也認為如此小事,與之毫不相干;再說,屈尊就駕,做這些小事,還能不叫人看不起眼?所以呢,兩眼滾圓,只看得見大事,只關心大事;而自身的知識不夠,處理危機的能力又跟不上,生活積累和社會積累欠缺太多,最終大事做不成,小事又沒做,兩手空空,毫無收穫,只落得徒費光陰,虛擲年華,不能不驚醒,不能不檢討;偏偏還有許多人,不從自身找問題,反認為是社會不公平,世道舛惡,人心不古,才導致這樣的結果;根本不去想,自身的能力和態度,具不具備做大事的要求,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

有一句話,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源於東漢時期的故事;有一個名叫陳蕃的少年,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幹大事業,一天,友人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子內齷齪不堪,便問他,為什麼不把自己住的地方灑掃乾淨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友人隨即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到,類似於陳蕃這樣心高氣傲又缺乏實際歷練的言行,無疑會受到質疑,引來詰問,被作為笑談,問題就在於,這些人,只會談理想,沒有實際的行動。

人,不能缺少理想,有“掃天下”的抱負固然不錯,但“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不難想像,斗室尚且不能“掃”的人,又有何能力“掃天下”呢?“一屋”雖小,卻在“天下”的涵蓋之下,“掃天下”自然包含了“掃一屋”,連“一屋”都不能掃,又如何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乾粗十圍的參天大樹,也得從種子生根發芽時開始;金碧輝煌的玉宇瓊樓,也得從基礎一磚一石慢慢建成;千里長路,如果不去一步一步前行,又如何到達千里之外?所有這些,都說明,想做大事,一定先得從小事入手,從小事先做起,只有達到了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荀子說,“顧不及鮭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止步不前,少了一步一步的行走,千里長路,恐怕只會是一種假設;如果缺少一條一條溪流聚集,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也只能是一種空想;這也就說明,大與小,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沒有了“小”的積累,又何來“大”的展現?

世人歡喜把眼光注重於“大”的方向,往往忽略“小”的方面,殊不知,沒有“小”,何來“大”?列寧也說過,“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從小事做起。”小事雖小,是成就大事的基礎,沒有小事的成功和鋪墊,做不成任何大事!每一件大師,都是若干小事的聚合體,是眾多小事疊加而成的終極效應,是長久積累的效果體現。現在的管理者也在強調,“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細,就是細微,微小,看似小事,實則不小,一樁一樁的小事,最終會成就引人注目的大事。“把每一件簡單的小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小事不小,就是這個道理。

“掃一屋”是小事,“掃天下”是大事,“小”與“大”的對立統一,由量變到質變,都充分說明了“掃一屋”與“掃天下”的哲學關係,也說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轉換而成的道理。生活中,再普通的人,也不能缺少理想,但必須著眼於實際,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雷鋒同志就是從“掃一屋”坐騎的最好典範,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身邊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久而久之,一定會引人注目,個人的價值,也能得到認同;切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光說不練,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心中有“大事”,不忘做“小事”,只要功夫深,“小事”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