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住自己的舌頭高一記敘文800字

英國作家亞瑟·克里斯多福·本森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本森在一家鄉村農戶小住,晚間,幾個人在一起聚會。在座的有一位老將軍,他曾參加過鎮壓1857年至1858年的印度起義,當時他是一名中尉。談論起這次戰爭,老將軍侃侃而談,並且怪論迭出。他不允許別人有不同意見的存在,固執地喋喋不休地講著,一直講到無人再理會他。在座的還有一位老紳士,老將軍大放厥詞的過程中,老紳士坐著,兩隻手指尖對壓在一起,時不時沖人微笑,沖人點頭。靜默無聊的半個多小時過去了,老將軍訕訕離去。這時,老紳士走近本森,說:“這位可憐的老將軍偏聽偏信得厲害啊!我不便開口說什麼,可我對這個話題知道不少事,因為我當時是戰事大臣的私人秘書。”很顯然,老紳士對於這次戰爭也許知道得更多,但他並不想去和老將軍爭論什麼,他只是做了一個靜默的傾聽者。

對於老將軍和老紳士,作家本森極其讚賞後者。他說:“這就是一種正確的態度。我認為,一位具有紳士風度的哲學家本該如此。”本森是在講一個“年長者”的故事,作為年長者,對於一場無聊的爭論,該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很顯然,本森很反對那種強詞奪理的無聊爭論,更不喜歡爭強好勝、顯擺自己的人。

是的,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在公共場所,在聚會上,甚至在酒桌上,為了一個話題,甚至是一個很無聊的話題,爭論不休。爭論的目的,無非是證明某個問題的正確性。或許真的是為了一個“真理”,這倒值得一爭;但更多的情況,恐怕就是為了戰勝別人,證明自己比別人強,以滿足一時的虛榮心。在一次酒會上,我曾親歷過一次爭論。兩位主席(一位為畫協主席,另一位為攝影協會主席)都已60多歲,在酒席上,他們爭論起了“革命”一詞的源出。一人說“革命”一詞出自佛經,另一人說“革命”一詞出自《左傳》,其實兩人都持之無據,只是憑想當然發表見解。他們吵嚷不休,終至面紅耳赤,一桌不歡。這樣的爭論有意義嗎?“革命”一詞出自哪兒,查一下相關資料就知道了。兩個人爭執不下,到底還是為了面子,為了證明自己的學問比別人高,為了那一點點虛榮心。

如此的爭論,既浪費了自己的力氣、精神,又傷了朋友間的和氣,更談不上對社會有何貢獻,何益之有?年輕人尚且可諒解,畢竟年輕氣盛,畢竟喜歡爭強好勝,畢竟學養不足,沉不住氣,事事想出人頭地。而年長者就是大不該的。人年齡漸長,增長的不僅僅是年齡,還有生活閱歷,還有人生修養。如暮秋紅葉,成熟的色彩中,多的是一份沉靜,一份淡定,一份與世俗漸行漸遠的達觀和超脫。別再在“衝突”和“對立”中彰顯自己,學會在靜默的傾聽中表達自己的寬容。對於各種各樣的“熱鬧”、競爭、喧譁,“最好的方法是甘願做一個和藹而興致不減的旁觀者,並且隨時準備著為他們鼓掌”。

當你不可避免地遇到那些喜歡爭論的人的時候,你不妨學一下亞瑟·克里斯多福·本森:“我的寬容看重品質,受不了外在的顯擺。我見了喋喋不休的人,作張作致的人,輕蔑傲視的人,依然躲避唯恐不及;但是如若他們的陪伴實在迴避不了,我至少學會了捆住自己的舌頭。”

是的,捆住自己的舌頭。躲避無聊的人,無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