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考的日記三篇

篇一

又到一年高考季

炎熱的六月,又是一年的高考時節。

驀然回首,二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名高考考生,正在積極地為理想和未來而奮力拚搏、努力奮鬥。時光荏苒,今天,我雖然是一個普通老師,卻仍然在茫茫的學海中繼續求索。時隔二十多年,歲月沖淡了一些回憶,而那段對於高考的記憶卻仍舊刻骨銘心。逆著時光的箭,回首那段求學歷程,心酸猶存,感動猶在,感恩長存。從小到大,我的學習從沒有讓家長或老師操心過。

如今,曾經所有的歡樂與煩惱,所有的成功與失敗的感受,都可能在我的一生中成為一種回憶,將不可複製,永遠地存放在我人生記憶的後花園裡。

高考是什麼?對於有切身體會的我來說,是希望,是奮鬥,是一段值得珍藏的財富,是讓人永遠揮之不去的遺憾。而經過考前幾個月的衝刺,有的人在高考中成為“黑馬”,有的人卻“落馬”了。是什麼原因成就了“黑馬”,又是什麼原因使成績不錯的人“落馬”了呢?我認為:原來排第一的不是基礎知識、能力,而是考試中的心理狀態,只有調整好心態,以百倍的信心、十足的幹勁才能成為高考中的“黑馬”。

也許,我是個戀舊的人,一年一度的高考來臨,我都會不知不覺地想起當年,回憶那段緊張火熱的時光。

考前的失眠:第二天就要高考了,可晚上就是輾轉難眠,思緒很亂,嘴上卻念叨著:數著天花板,一、二、三……心理催促自己快點睡。

考中的失憶:考場上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准考證,文具,答案卡等,有時讓你拿了這個忘了那個。無形之中形成壓力,妨礙你臨場正常發揮。或者是太緊張,讓你暈倒,這叫懼場(謊場)。

考後的恐懼:幾個同學圍在一塊,討論答案的對錯,心中自然欣慰中夾雜著恐懼,生怕錯的多,對的少。畢竟這關係到考分的高低啊!又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啊。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刻骨銘心已成為我人生長河中的一種回憶。只是當年的升學如同“鯉魚躍龍門”般的難上。自1999年開始,國家實行高校擴招以來,其大學升學如同普通的升級般容易。但從質量和數量上都不比我們當年!難怪說現在有的大學生連普通的信件都不會寫。這就應了“兩彈元勛”錢學森院士的那句話:“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我想,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真正去想的問題。

高考,一個多么美麗動人的字眼,可在這美麗的背後,有多少人為之歡笑,又有多少人為之流過淚。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高考自始至終決定著一個人的前途與未來。

篇二

相信所有的考生都對高考感情複雜,對於大多數考生來說,高考有它公平的一面,使得很多貧寒學子有了改變命運的出路。但同時,它只提供了一個選拔標準,而且“一考定終身”,引起不少考生抱怨。還有的發牢*說應該改名叫“高烤”,它就像一個煉丹爐,所有進爐的人都要歷盡磨難才能脫胎換骨。有的大學畢業生總結說,人生最輝煌的時期是高考前六個月,這時你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有機無機反應,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雜交生物圈,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求得了數列,說得了馬哲,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延推神州陸海百千萬,既知音樂美術計算機,兼修武術民俗老虎鉗——而現在,除了玩手機,基本廢人一個。

如果大學畢業後成了廢人一個,就不能不說這是高考制度的缺陷所致。它不考慮興趣愛好特長天賦,在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人才面前,只設計了一個選拔的框框。龔自珍打一百多年前就呼籲“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么多年過去了,選拔人才的標準還止步在“一格”上。

當然也不是一點進步都沒有。比方說幾所重點中學有保送名額,比方說幾所名校校長有推薦權,比方說允許幾所重點大學有一定限額的自主招生,高校出題可以自由發揮,但往往引起“吐槽”。據報導,今年“綜合性大學自主選拔錄取聯合考試”的語文試題又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其中一道題是用“北大、清華、高考、狀元”四個詞編一段150個字的笑話,被網友吐槽為“神題”。

倒是有考生回憶,有一年北大自主招生出的一道語文題有點意思:寫一個四字成語,每個字的偏旁部首要求都一樣。該考生第一反應是“魑魅魍魎”,可惜一個字都不會寫,憋了很久之後寫了一排:“玩玻璃球”“塗潤滑油”“膀胱腫脹”“痔瘡疼痛”“沒法洗澡”……

要說自主招生考題,最容易的還得是“*”時期。*《決裂》講的,就是那年月大學自主招生的故事:一個農民來考大學,大字不識一個,但是憑手上的老繭被錄取了;一個女社員,名字都不會寫,但會寫“毛主席萬歲”,也被錄取了……相信現在的考生一定羨慕得眼都綠了。但是我告訴你:那個時代培養出的“大學生”,沒有使我們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反倒是恢復高考制度以後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推動了國家的整體進步。所以說,高考制度雖然有缺陷,但它對今日之中國,功莫大焉。

有功勞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改革,但是怎么改?自主考試姑且不論,首先一點,既然大家都覺得“一考定終身”不好,何不模仿美國的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來個“七考定終身”——每年舉行七次測試,考生任意參加其中幾次考試,將成績的那一次作為報考大學的依據。

十二年寒窗苦讀,以高考宣告結束,有人深情地整理凌亂的過去:

在十幾年前的一個9月1號的早晨,我手舞足蹈眉開眼笑地背上小書包,屁顛屁顛地走進學校,從此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小時候,我認為8點是最晚的時間;到了國中,我發覺9:30該睡覺了;上了高中,每天晚上看下時間:切,才12點。語文考完了,我哭了;數學考完了,我發現我哭早了。考試就像得了病一樣,考前是憂鬱症,考時是健忘症,考後病情開始好轉,拿回卷子時,心臟病發作了。突然想到一個很嚴肅的學術性問題,是誰把60分定為及格的?!

篇三

當我們回顧歷史,搖旗吶喊“舉子的時代離我們而去”的時候,高考已出其不意地壓的人喘不過氣。

將數十年勞苦付諸一紙試卷,這是中國大多數青年學生不可抗爭的命運。歷史繼續上演著九小時改變人一生的戲劇。九小時對於廣大考生來說即短暫又漫長。短暫是十年磨一劍的短暫。漫長是心徨徨然似驚似喜似哀似悲的漫長。考生們是在用這九個小時做一場盛大而隆重的賭博,賭注是數十年的勞苦學習,他們希望的開盤結局是四年的安心以及四十年的安逸。而他們中又有幾人能償所願?

六月我們在高考,我們也在準備著*。

當然有人會說:“金榜題名”為人生極致。然而在古代科舉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的儒生境界,也早已被後世冷峻的史家揭露的體無完膚時,人們是否在考慮當今的高考制度有沒有一種完善的文化體系,是不是有一種文化意識形態的支撐。回眸短暫的高考史,人們定然悚然而驚,我們在高考,而我們又不足以拿高考作為信仰,那我們的信仰何在?

當代信仰危機時代的中國,高考似乎難以成為社會出納的載體。高考制度和大學教育不接軌是人們不願正視的問題,這正是一種不完善的文化系統的問題。缺乏統一的文化信仰,社會教育家們各施其職,但始終沒能完善,不能結合成一種統一的文化體。要想使高考制度至善至美,當務之急是完備青年學生的文化信仰。

在信仰危機的世道,考生們孜孜以求,除了可憐兮兮,苟且偷生的書生夢想之外,還有什麼呢?千千萬萬讀書人為了高考交付了自己本該斑駁陸離的青春。在高考的路上,我們沒有聽到壯闊的軍號,只剩下了哀歌聲聲。但願在新的文化制度下,我們不要見到新范進、孔乙己者流。

在現今的高考制度下,學生都是批量生產,似乎是在應試的模具中製造,然後交付給社會,個個都型號相同,不生任何枝節。而老師的處境也極為尷尬。老師本是園丁,是育才的有機質,今卻成了應試教育下培養應試人才的工具。他們最了解高考,他們也最明白,我們是在高考,同時也在*。

六月,高考來的太突然,但*已注定。七月又有幾人能喜。成績好,他們在感嘆只讓十年苦讀成了今日歡笑一場的成本。成績差,他們在哀嘆十年苦讀或成了今日的一枕黃梁。千千萬萬的考生抬起頭,他們在說,高考結束了,而我們又是在哪裡。

無論成績好壞,這注定是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