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材料作文:修飾身邊的每一朵花(五篇)

材料作文

.閱讀以下材料,根據你的理解,寫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XX年1月12日,一位中年男子站在美國華盛頓的一個捷運站,用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他的面前放著一頂朝上的帽子,看上去應該是一個街頭藝人。在演奏的45分鐘裡,有1000多人從他面前經過,其中有7個人駐足聽了一會兒,其他人都平靜走過。第4分鐘他收到了第一塊錢。最後有27人給錢,他共收到32美元。這位男子的名字叫約夏·貝爾,是當代最偉大的天才音樂家之一。他演奏的是巴赫難度最大的作品,所用的小提琴是17XX年製作於義大利的世上最名貴的小提琴之一,價值350萬美元。兩天前,他在波士頓一家劇院演出,演奏的曲目與今天相同,平均票價200美元,還供不應求。第10分鐘,一位3歲的小男孩停了下來,但他媽媽使勁拉扯著他匆匆離去,小男孩只好繼續往前走,但不停地回頭看。其他幾個小孩子也是這樣,被父母硬拉著離開。——這是《華盛頓郵報》力邀約夏·貝爾做的一個社會實驗。

要求:角度自選,題目自擬,文體要明確,不要脫離材料內涵,不套作,不抄襲。

分析及說明:根據材料,應該抓住的關鍵點在於:一、社會實驗造成的對比反差給人的啟示。可以說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可以說人們的匆匆腳步浮躁心理,可以說大眾的鑑賞能力等等;二、小孩子的表現。它反襯出大人的心理,也拷問大人如何呵護童心等等。

非常可喜的是,班上的學生,多數能夠在第一時間裡準確地把握住材料的核心,並加以發揮,寫出頗有才思的文章。原來我想寫一篇下水作文,看罷學生的作文,我便作罷,一則因為受了干擾,寫出來難免雷同,二則如果我寫來,也不一定能超出學生的水平。呵呵,有時想來,我們比學生高的出多少呢?岸上站久了,下水不一定能游得出好成績。

以下是五篇例文

修飾身邊的每一朵花

高XX屆38班 張鈺

巴赫,貝爾以及那把價值350萬美元的天價小提琴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竟會遭遇如此尷尬:我的價值居然因地域而異!這一結論估計會讓巴赫氣急敗壞地扒墳而起了吧!

這個社會實驗做得太犀利,甚至有一種直戳痛處的快感,但我卻不合時宜地想起了曾讓我為之觸動的日本人的生活準則:修飾身邊的每一朵花。

貝爾無疑是那朵花,如野玫瑰一般開在捷運站里,明麗、敦厚、光芒逼人,他甚至遇到了自己的“小王子”——那些內心透明的小孩。可惜他不合時宜地開在了“野籬笆”旁,縱然細嫩如絹,卻也無人欣賞,因為人們習慣了讚美玻璃缸里的塑膠花。“劇院”的外殼帶來的不僅是200比32美元的差價,還有一種遠離凡人生活的奢侈,高貴與遙不可及的心理安慰,於是他們忘記了郊外還有一株兀自盛開的“野玫瑰”。

修飾身邊的每一朵花,澄澈透明地迎接這個世界,因為它每天都會給你驚喜。外在世界煙塵浮泛,我們的雙眼早已朦朧而迷離一片,誰還看得清這路邊是否陽光正好、野趣十足?多駐足停留,多側耳聆聽,多屏息凝視,多一點“貪得無厭”,將美景一一收束胸中。像小孩一樣,內心空靈,思想豐盈,頂著兩隻飽滿的眼睛神采奕奕地觀察世界、保留美好。

修飾身邊的每一朵花,愛,不僅愛高貴宏麗,更要愛平凡樸實。三毛來生只願做一棵樹,一半在地里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沐浴濃蔭,一半輕撫陽光。這種平凡之愛竟顯得如此超脫不群。而這裡已有朵明麗的花在風中輕輕招搖,為何不肯俯下身,聞聞它是否還夾雜著泥土的腥香而非人工的味道?

“修飾身邊的每一朵花”,這是一種人生態度,是日本人讓人景仰的人生態度,在他們眼中,花里有自己經營的風景,風景里有自己經營的心態。心態里有自己經營的人生,而這些忽然就回到了“一花一世界”的經典命題。修飾好身邊的每一朵花才能眉眼安順,內心從容,一切安好。

莫讓前路漫長飛舞的華麗花朵覆蓋了你本該明淨的雙眼,花本同根,不因外在而價值各異。低頭擷一朵芬芳,修飾腳邊每一片風景,在前方的路上才能將美景攫入眼中,盡收腦海。

給精神一片天地

高XX屆38班 何紫棠

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在於它的作者是誰或是它是由何種工具完成,而在於它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震撼與釋放。同樣的演奏家,同樣的小提琴,卻受到人們截然不同的對待,我不禁想問:我們對於藝術的欣賞,是否離它本身越來越遠了?

越發物質的世界,連藝術也不放過。

掛在羅浮宮里的畫作遠比毫不起眼的古董店裡的畫作贏得更多的讚美,但人們對於它的價值的衡量,卻往往是它能拍賣多少現金和它的展出能帶給博物館多少收益。人們對於畫面內容能帶給精神上的啟發已越來越忽視。我想,就連蒙娜麗莎的微笑也不再如此動人了吧?

別給藝術扣上物質的帽子,有色眼鏡往往看不到最震撼的傑作。荷爾林德曾說,即便充滿勞績,人類也要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物質正漸漸地充斥著我們的世界,現代的人們,穿衣追求名牌和時尚,豪車別墅被炒得火熱,人們在追求一種所謂更高物質水平的生活的同時,卻漸漸忘卻了精神上的充實,忘卻了粗獷的大自然,忘卻人類原始的、不加修飾的呼喚。我們正離著精神和文明漸行漸遠,可是我們得到了什麼?

無視對藝術純粹的追求,我們難再得到達·文西、凡·高一樣的大畫家。也許存在,但再也沒有如此純粹的欣賞者了吧?無視精神的充實,越來越多人陷入拜金主義的泥潭,事物的價值一切向“錢”看齊。但是,我們的內心,卻是那樣的脆弱與貧瘠,乾渴地急需一場甘雨的潤澤。但是物質卻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我們的選擇往往顯而易見。

但是,請給精神沐浴這場甘霖吧!

懷著企盼,我的雙眼看到了他們:奧戴麗·赫本,這個美貌與善良並存的天使。在她成功飾演了《凡蒂尼的早餐》和《羅馬假日》之後,她已成為聲譽與時尚的代名詞,她可以一生無憂地過著富裕的生活。但是她飛越了物質的牢籠,她的身影出現在了無數兒童的身邊,非洲、中東,她用對兒童的關心與幫助豐富了她後半生的人生。她是真正精神的主人。同樣,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後對慈善事業的熱心,袁隆平獲得名聲與金錢後選擇獻身科學的堅持,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們又何嘗不是精神的主人?

在我們充滿物質的世界裡,給藝術一片天地,還精神一段空間,我們就能享受最酣暢的沐浴,做一個最飽滿的的夢!

別讓光環蒙蔽雙眼

高XX屆38班 郭雨欣

人生就像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演出,舞台上的聚光燈下,總是精妙絕倫的表演,我們總是跟隨別人歡呼雀躍,拍手稱讚,卻總忘了聽一聽內心的真實。

當物質的風暴襲卷精神的殿堂,當名利的洪流占領心靈的聖地,當燈紅酒綠充斥快節奏的生活,我們變得愈發浮躁。我們難以沉下心來,發現最真實、最本質的感動,卻常常亦步亦趨,人云亦云,我們開始失去那個獨立、純樸的自我。同樣的曲目,同樣名貴的小提琴,同樣偉大的天才音樂家,為什麼只是換了地點,卸下光環,人們就可以不屑一顧?為什麼同樣震撼心靈的音樂人們就可以毫不感動?到底是音樂這種純粹的感動吸引那供不應求票價下的人群,還是那絢爛的光環呢?

也許,我們褪去內心的浮躁,俯身感受花朵的芬芳,低頭欣賞泉水的清澈,發現生命中真正的感動,是時候了。

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就是一個不讓光環蒙蔽雙眼的人。他站在國際著名音樂家面前,根據大師們提供的樂譜開始了演奏。可當指揮到一半時,他突然停了下來,告訴大師們樂譜有錯。可大師們堅定地表示沒有錯,讓小澤繼續進行演奏;可當第二次表演到同樣的地方時,小澤又一次停了下來,這一次,他堅定地告訴評審這確實有錯。他的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許多選手都沒有停下,因為他們堅信,這是一份大師們提供的樂譜,這是一份完全正確的樂譜。而小澤,是那場音樂會上唯一停下來的人,也是那場音樂會上唯一傾聽自己內心聲音的人!

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一份勇氣,更需要一份沉靜下來傾聽內心的真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所謂“光環效應”產生的惡果。追星族瘋狂的追星故事隨處可聞,我們仍還記得那個追星的楊麗娟家破人亡,而名人代言品牌的產品經常被檢驗出假冒偽劣的事件也層出不窮;我們仍記得為求賠償的普通百姓的苦苦哀求;而我們更不能忘記,那三聚氰胺的噩夢,那瘦肉精的毒害,那毒膠囊的恐怖……我們總是仰慕光環下的閃耀與璀璨,總是忘記人性的純樸與真實。

在那燈光閃耀的社會大舞台下,我們應該找一個地方,讓浮躁褪去,讓心沉靜,回歸最真實的感動。不讓那光環蒙蔽了雙眼,欺騙了心靈!

傾心,方能傾聽

高XX屆31班 黃卓伊

在這樣一個大千世界裡,我們的耳朵不停地接收著各種訊息:教室里的琅琅書聲;鬧市裡的喧譁;清晨的蔦歌燕語;馬路上尖叫著的剎車……

各種聲音,好的壞的,將我們層層包裹,如何才能給耳朵一方淨土,去傾聽遠離塵囂的寧靜?

唯有傾心。

當無數人陌然地走過捷運站里的街頭表演者時,只有幾個小孩肯停下來,傾聽緩緩流瀉出的美妙音樂。而這位表演者竟是當代最偉大的天才音樂家約夏·貝爾。人們寧願去搶購200美元一張的票進劇院欣賞這位音樂家的精彩演出,卻忽視了近在咫尺的藝術盛宴。

你或許會罵這些人“沒帶耳朵”。不,其實他們帶著呢,只不過沒裝在心上,耳朵裸露在外受了這濁世的蒙敝。它們帶著人們奔向金錢的呼喚,奔向物慾的美杜莎之音,奔向魔鬼的獰笑。漸漸地,我們的耳朵失靈了,因為心靈的失聰。

把耳朵裝在心上吧,讓柔軟的靈魂給它最堅實的保護。帶上它們,傾心,而後傾聽。

傾心於自然,你將感受到它低沉神秘的吟唱。

李白傾心於廬山瀑布的壯美,於是聽到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闊;王維傾心於田園生活的恬淡,於是聽到了“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寧靜;白居易傾心於江月茫茫的別時之景,於是聽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妙世瓊音;蘇東坡傾心於大江東去的磅礴之勢,於是聽到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激越……

.置身於這浩瀚煙霞中,傾心而聽,方覺宇宙之無窮。

當萬千心緒湧上心頭時,你將走入一個神秘的世界。在那裡,萬籟俱靜,只剩自己和靈魂對活。於是,在這亘古洪荒中,你真正認識了自己。

貝多芬雙耳失聰,但他傾心去聽自己的內心深處的吶喊,耳畔依然響起振奮人心的激昂樂曲;陸游“位卑不敢忘國憂”,在睡夢中仍聽見“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千軍萬馬之勢;羅斯福傾聽自己“將美國帶出地獄的決心,身殘志堅地他成了美國最受歡迎的總統……

今日陽光甚好,蔦歌婉囀,你聽到了嗎?

傾心,方能傾聽。

被拋棄的天籟之音

《華盛頓郵報》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大音樂家約夏·貝爾扮成街頭藝人在捷運站演奏了45分鐘巴赫名曲,只有7人駐足聆聽,共收到32美元。一個3歲男孩停了來,卻被他媽媽硬拉著離開了。而兩天前約夏·貝爾在波士頓大劇院演出,演奏曲目相同,平均票價200美元,座無虛席。

約夏·貝爾在這個小捷運站遭遇了失敗,他的音樂在金碧輝煌的劇院裡是璀璨的琉璃,而在這兒卻被當做塵埃丟棄在喧囂的人群里。

被拋棄的或許不是那天籟之聲,而是社會對純粹的美感的追逐,因為追風逐流附庸風雅的氣氛太過濃重,以至於夜空的星辰也比不了大禮堂的藝術燈光。

人們愛的或許不是音樂本身,不然何以解釋同一個演奏者同樣的曲目卻因地點不同而效果有天壤之別?這個“地點”或許別有深意。人們看重的是一種外在裝飾,一種身份尊貴與排場講究的享受, “天才音樂家+最名貴的小提琴=最好的音樂”,這樣的等式在許多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他們追逐的是一種風潮,一種誇耀——“我曾聽過某某大師的作品”。

大概人們逐漸明白一味崇尚權力、金錢與物質只會遭人不屑,於是開始追尋“精神升級”來標榜自己的高雅;但空洞的心怎能理解音樂的精髓,鏗鏘作響的或許是金錢的撞擊與虛榮心的膨脹。就像不懂美術,偏要掛幾幅名畫;不愛讀書,偏要裝修一個漂亮的書房。似乎高貴的藝術和世俗的人同樣都需要一件華麗的外衣。

捷運站行人的反應已然告訴我們,能做到欣賞洗盡鉛華之美的人越來越少。或者可以說,高雅的音樂也高處不勝寒。中國又何嘗不是?在社會的浮躁中人們在忙碌中暈頭轉向,常常被人群簇擁著從一個地方跑向另一個地方,很難清醒地做出自己需要什麼的抉擇和判斷。人們對lv等名牌的追逐,有多少是為了它獨特的設計與工藝?多半都是將它作為財富的象徵,把對高端事物的追求當做一種顯擺和氣場。人們爭相搶購各種票券,以趕赴一場音樂盛會或聽一場名人講座作為自傲自炫的資本,卻沒有給靈魂足夠的食糧和乾淨的空氣。這是人們對時間的荒廢和對崇拜的盲目,其實天籟之聲有時就在我們身邊。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有一群正在長大的孩子,他們用清澈的目光、乾淨的聽覺感受世界,他們要將社會拋棄的天籟之聲拾起,給這一座座鋼筋水泥砌成的冷漠城市一片鳥語花香。我們要保護這一顆顆尚未被世俗污染的心,讓他們回到原點,去看看生活的本真,欣賞美的質樸和自然。

讓我們聆聽生活中的天籟之聲,不要讓急促的腳步拋下對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