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放逐的悲劇(高三第二次作文訓練示例)

作文題:閱讀下面一則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1989年,北大博士王青松及其任職北大英文教師的妻子張梅一起進山,退隱山林,和泥築屋,開荒蓄水,植草種樹,耕牧讀書,連生兒子都是自己接生。全家風生土長,與大自然為友。無電、無電視、無網路……唯一進口的物資是食鹽。為了環保,不用洗衣粉、沐浴液,連筷子和碗都是自製的。八歲的孩子管理者幾百隻羊以及一些牛、馬、騾、驢、豬。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

補充材料:

1.有資料稱,王青松以第一名成績考取名師湯一介博士研究生,卻未能就讀,張梅該評講師卻未能評上。

2.有資料稱,王青松熱愛老莊,在當年的氣功熱中擁有幾萬名學員,其妻子張梅是他的學員之一。

3.王青松說:“往山外每走一步,就會多受一部分輻射;每進來一個人,就會多帶進一部分污染。”所以,山外的車輛不準進入山里,任何外人不能進入他們的住室,就連北京城裡的岳父岳母偶爾前來探望,也只到過離他們住室15米遠的地方。

被稱為當代隱士的北大博士(未讀)王青松和他的妻子張梅曾經是我很敬重的兩個人。他們的可敬之處有三。

其一,是放得下虛名。世俗之人一輩子求之不能得到的“北大教師”的虛名,說放下就放下,把自己扔到大山里,一去二十多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做不到的。

其二,是吃得了大苦。承包2500畝荒山,耕作之苦已是正宗農民所不能忍受,更何況他們為了環保拒絕現代工具,吃喝住穿一切都由自己動手。

其三,是做得了實事。他們不像我們一般人,把環保放在口頭上,為了舒適生活,卻不斷破壞環境。他們是真環保主義者,除了生活必須的鹽是買的,洗衣不用化學品,刷牙都不用牙膏,筷子都是秸稈,一次性用完再做燒柴。

但是,對他們行為的敬重,並不能打消我對他們這種自我放逐思想的質疑。何謂放逐?放逐是古時候把被判罪的人流放到邊遠地方的一種刑罰。所謂自我放逐,就是放棄理想和原則,將人生降格到滿足口體之奉。

有人稱讚他們是當代的陶淵明,我深以為不然。陶潛拒絕與黑暗的時代政治合作,但他沒有拒絕自然,也沒有拒絕社會。他是把自己作為自然的一棵樹,放回到自然之中去,也是把自己作為百姓的一份子,放回到百姓中去。所以,他才能與自然交融,與大眾貼心,才會有“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但是王青松夫婦則不然。他們對自然是警惕的,對社會更是視若洪水猛獸。他們防著陌生人,和周圍的村民關係很差;也防著至親,連父母都不能走進他們居所一步。中國的環境惡化,北京空氣極差,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秉持逃跑主義的態度,自我放逐,就可以了么?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環保問題,咱們最終將無處可逃。與社會群體的關係更是如此,如果整個社會都吸著被污染的空氣,吃著被污染的糧食,喝著被污染的水,你又如何能獨善其身?

有人說他們是中國的梭羅。我更不以為然。美國作家梭羅雖然在瓦爾登湖隱居過兩年,主張親近自然。但梭羅始終是一個戰士,他一生以筆為槍,抨擊時政,反對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始終如一的支持廢奴運動,抨擊逃亡奴隸法。而作為名校教師的王青松夫婦則是放棄陣地,放下武器的逃兵,卻除了逃離,還是逃離。據說,王青松之所以離開北大,是因為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名師湯一介的博士生,卻未能被錄取;張梅之所以離開北大是因為到了該評講師的時間卻未能評上。如果真的這樣,這種自我放逐就顯得更為小氣。博士頭銜也好,職稱也罷,如果成了壓倒自己大石頭,不要也罷。能夠到大山里蓬頭垢面的種田過日子,在北大晚讀一年博士,晚評一年講師,還是個什麼問題么?

作為成年人,自己選擇到大山里耕讀,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過成什麼樣的日子,他人都無權置喙,如果沒有孩子的話。但是,他們生下了一個孩子。他整日風生土長,與數百隻羊和幾頭牛馬騾驢生活,孩子的人生就這么由父母定下來了,他的未來是什麼?對他來說,是否公平?孩子說,我是山的兒子。這話聽著有骨氣,但是做父母的是否也會有幾分酸楚?從小就跟父母一起拒絕社會的孩子,當某一天父母不在了,他如何面對社會?

人得學會面對,學會解決個人面臨的困境,得學會呼籲或幫助解決社會問題,自我放逐要不得,逃跑更不是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