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寒假作業”材料作文:“微信寒假作業”治標不治本

學生在假期末未能完成作業,已成為令眾多老師頭疼的問題,於是,各種新鮮的作業布置形式開始湧現。廣東南海區某國小“布置微信寒假作業”的做法,引起了社會熱議。殊不知,在這種“狼追羊跑”的傳統教育模式下,微信布置作業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老師為了有效預防學生拖延症而採用這種“新鮮”的作業布置方式,就此而言其出發點是好的。然而這並沒有考慮到學生不願寫寒假作業的深層原因,最後其實施效果也只能是大打折扣。為何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我們且看該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內容:字帖、要求讀的課外書、必須背誦的古詩等。不得不說,這些作業內容大都缺乏“新鮮感”,且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作業的成果呈現換了一種形式,而作業的內容大都承襲在校的傳統作業模式,難以激發學習興趣。由此觀之,該作業布置形式並不新鮮。

再者,家長擔憂的問題,也是老師採取該方式時不容忽視的問題。且不說在不同的家庭經濟背景下,部分家長可能尚無智慧型手機,也並非所有家長和孩子都會使用微信;我們如何能夠保證沒有視力受損和沉迷手機的隱憂呢?一方面,我們在不斷呼籲教育要傳統與科技結合,另一方面,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出現低齡化態勢。越來越多的學生與家長溝通能力缺乏,與大自然接觸機會減少所以說,當地教育部門和老師的出發點不無道理,但家長的擔憂也不容忽視。

這樣說來,不少老師又開始犯難了,究竟要怎樣給學生布置作業才是對的呢?布置作業,是為了檢測學習情況,培養學習能力,那么,對於學習能力和學業水平存在差異的學生來說,“因人而異”和“因材施教”無疑應是老師奉行的準則。讓學生自己安排假期的學習計畫,老師家長起監督作用,這不失為一種既培養學生能力又減輕老師負擔的方法。要使作業具有“新鮮感”,不妨讓學生從紙質的傳統作業內容中回歸到自然與社會,培養學生與家庭和大自然接觸的能力。相比起傳統的作業內容,在有限的假期里,這樣的“作業”對於中國小生尤其是低齡學童而言,可謂更有意義。

從根本上改變老師僵化的包辦思維,培養學生對作業的興趣,才能治標又治本。